“壮志谐风趣,咫尺筑天堂”——央视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的神仙文案里这样形容千年姑苏。苏州的妙处,说起来,真真是“读你千遍也不厌倦”。
苏州,有近2500年历史,古称“姑苏”,现今总面积约8.6千平方公里。苏州是吴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全球首个“世界遗产典范城市”,素有“人间天堂”的美誉。
苏州话,是吴语的一种,以优雅著称,所谓“吴侬软语”就常用来形容苏州话。苏州话语调平和而不失抑扬,语速适中而不失顿挫,发音有一种低吟浅唱的感觉。苏州评弹就是用苏州方言演唱、采用吴语徒口讲说的传统曲艺说书戏剧形式,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产生于苏州,并流行于江浙沪一带。一般评话和弹词均以说唱细腻见长,吴侬软语娓娓动听;演出中常穿插一些笑料,妙趣横生。弹词用吴音演唱,抑扬顿挫,轻清柔缓,弦琶琮铮,十分悦耳。苏州评弹历史悠久,在清乾隆时期已颇流行。最著名的艺人有王周士,他曾为乾隆皇帝演唱过。嘉庆、道光年间有陈遇乾、毛菖佩、俞秀山、陆瑞廷四大名家,之后名家流派纷呈,使苏州评弹艺术历经200余年不衰,至今仍是大众喜闻乐见的表演形式。
除了评弹,苏州拥有“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头衔的还有:昆曲、古琴艺术之虞山派、中国蚕桑丝织技艺之苏州宋锦、中国蚕桑丝织技艺之苏州缂丝、端午节之苏州端午习俗、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之苏州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
苏州的饮食文化,是中国三大饮食文化(京式、苏式、广式)之一,苏州小吃位列中国四大小吃之一(南京夫子庙小吃、上海城隍庙小吃、苏州玄妙观小吃和湖南长沙火宫殿小吃并称为“中国四大小吃”)。“松鹤楼”是老字号苏式餐馆;“朱鸿兴”、“裕兴记”的苏式面和“绿扬馄饨”等小吃物美价廉,适合大众消费。看看遍布苏州街头的面馆,就知道浇头品种众多、讲究汤水的苏式面有多受欢迎。
苏州古典园林作为中国私家园林的代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是苏州最深入人心的城市名片。苏州古典园林溯源于春秋,发展于晋唐,繁荣于两宋,全盛于明清。园林大多宅园合一,可赏、可游、可居。以拙政园、留园为代表的苏州古典园林被誉为“咫尺之内再造乾坤”,是中华园林文化的翘楚和骄傲。
苏州的造园家运用独特的造园手法,通过叠山理水,栽植花木,配置园林建筑,并用大量的匾额、楹联、书画、雕刻、碑石、家具陈设和各式摆件来反映古代哲理观念、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从而形成充满诗情画意的文人写意山水园林,使人“不出城廓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得林泉之趣”,达到“虽由人作,宛若天开”的艺术境界。
苏州古典园林的文化意蕴深厚,其建筑布局、结构、造型及风格,都巧妙地运用了对比、衬托、对景、借景以及尺度变换、层次配合和以少胜多等种种造园艺术技巧和手法,将亭、台、楼、阁、泉、石、花、木组合在一起,在一方闹市中营造出人与自然和谐的居住环境。虽然占地面积不大,但造园家采用变化无穷、不拘一格的艺术手法,寄予中国山水花鸟的情趣,寓以唐诗宋词的意境,在有限的空间内点缀假山、树木,安排廊舫轩榭、池塘小桥,使苏州古典园林以景取胜,景因园异,给人以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
苏州现有保存完好的古典园林73处,其中拙政园和留园、沧浪亭、狮子林、网师园、环秀山庄、耦园、艺圃、退思园共九座古典园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拙政园和留园还位列中国四大名园之二,两个园子产生于苏州私家园林发展的鼎盛时期,以其意境深远、构筑精致、艺术高雅、文化内涵丰富而成为苏州众多古典园林的典范和代表。
目前苏州拥有5A级景区6家(11个点)、4A级景区35家、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4处,12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包括昆山周庄、吴江同里、吴江黎里、吴中甪直、吴中木渎、昆山千灯、昆山锦溪、常熟沙家浜、吴中东山等),保存较好的古镇(如吴江的黎里、盛泽、平望,太仓浏河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吴中陆巷古村、明月湾),中国首批十大历史文化名街之二的平江路、山塘街。苏州真的是一个值得一去再去、细细寻味的宝藏之地。
2020年的年底,寒意乍起,秋色尚浓,偶然间发现苏州的许多景点门票居然仅需一元就能搞定,连拙政园、留园也不例外,只是每天数量有限,热门景点要靠抢的。正好年假尚余好几日,上海去苏州又方便至极,于是趁此机会来了个屡行屡记,把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苏州园林几乎游了个遍,也打卡了不少人文和网红景点。
先从免费的说起。
苏州博物馆
苏州博物馆由著名建筑师贝聿铭先生设计,占地面积约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9万余平方米,加上修葺的太平天国忠王府,总建筑面积达2.65万平方米,投资达3.39亿元,是一座集现代化馆舍建筑、古建筑与创新山水园林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苏博我已经不是第一次来了。上次来得匆匆,走马观花,未多做停留。这次除了再次欣赏贝大师的设计大作,还得以细细观摩了一下苏博的馆藏宝贝,不由得两眼放光:
为毛总觉得这俩挺像?
镇馆之宝有两件。
一件是秘色瓷莲花碗:碗高8.9厘米,口径13.9厘米,盏托高6.6厘米,底径9.3厘米,通高13.5厘米。1956年在苏州虎丘云岩寺塔第三层发现。这件越窑秘色青瓷莲花碗由碗和盏托两部分组成。碗为直口深腹圈足,盏托形状如豆,盘口外翻,束腰,圈足外撇。碗身外壁、盏托盘面和圈足均饰重瓣莲花,如浅浮雕状凸起,被认为是五代、北宋年间秘色瓷标准器。
另一件真珠舍利宝幢: 1978年4月12日,三个顽童登上岌岌可危的瑞光古塔掏鸟蛋时,在宝塔的第三层意外发现了封存已久的宝藏,宝幢即是其中之一。宝幢置于黑色外木函内,木函的正面立墙上有两排白漆楷书:“瑞光院第三层塔内真珠舍利宝幢”。
真珠舍利宝幢是北宋大中祥符六年制作的一件珍贵的佛教艺术品,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是用珍珠等七宝连缀起来的一个存放舍利的容器。宝幢通高122.6厘米,主体部分由楠木制成,自下而上共分为三个部分——须弥座、佛宫以及塔刹。
须弥座,呈八方形,象征着佛教中的八方天,分三层,包括底座、须弥海及须弥山。须弥海山通体描金,海面四周升起八朵描金木雕祥云,四大天王站立在云端之上,手持各种武器,气势非凡,而站在他们边上的四位天女则温柔美丽、阿娜多姿。波涛汹涌的海浪中托起一根海涌柱,上面即为须弥山。一条银丝鎏金串珠九头龙盘绕于海涌柱上,传说是龙王的象征,掌管着人间的旱和涝。须弥山上面分别站立着佛教传说中的“八大护法天神”,天神由檀香木雕刻而成,形态夸张,神态逼真,大有呼之欲出的感觉。
护法天神中间所护卫的,即为宝幢的主体部分——佛宫。佛宫中心为碧地金书八角型经幢,经幢中空,内置两张雕版印大随求陀罗尼经咒,以及一只浅青色葫芦形小瓶,瓶内供奉有九颗舍利子。
华盖上方即为塔刹部分,以银丝编织而成的八条空心小龙为脊,做昂首俯冲状,代表着八大龙王。塔刹顶部有一颗大水晶球,四周饰有银丝火焰光环,寓意为“佛光普照”。整座宝幢被装扮得璀璨夺目、气度非凡。
真珠舍利宝幢造型之优美、选材之名贵、工艺之精巧都是举世罕见的。制作者根据佛教中所说的世间“七宝”,选取名贵的水晶、玛瑙、琥珀、珍珠、檀香木、金、银等材料,运用了玉石雕刻、金银丝编制、金银皮雕刻、檀香木雕、水晶雕、漆雕、描金、穿珠、古彩绘等十多种特种工艺技法精心制作,可谓巧夺天工,精美绝世。整个真珠舍利宝幢用于装饰的珍珠差不多有4万颗,塔上17尊檀香木雕的神像更见功力,每尊佛像高不足10厘米,雕刻难度极大,然而,天王的威严神态,天女的婀娜多姿,力士的嗔怒神情,佛祖的静穆庄严,均被雕刻得出神入化。
从真珠舍利宝幢身上,可窥见五代、北宋时期苏州工艺美术的繁荣和精美,同时也可见当时吴人高度的审美水准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鱼戏水,
水承馆,
馆生景。
苏州御窑金砖博物馆
苏州御窑金砖博物馆位于相城区阳澄湖西路,占地面积38875平方米,建筑面积15087平方米,由著名建筑设计师刘家琨主持设计。
苏州御窑金砖博物馆,作为全国以展示“御窑金砖”的博物馆,意在通过建筑的组织营造,保护珍贵的文化遗存,多角度展现鲜为人知的“御窑金砖”历炼过程及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截至2016年,苏州御窑金砖博物馆有金砖藏品1439块,藏品的时间跨度从明朝永乐年间到清朝宣统年间。
苏州御窑金砖博物馆以主馆为主体,包括御窑遗址、游客中心、当代艺术交流中心、残窑遗址群、配套服务区。主馆是整个苏州御窑金砖博物馆的核心建筑,通过三个层面将御窑金砖“开物”、“成器”、“致用”的不同历程完整展现出来,采用文物陈列、场景复原、科技模拟、互动游戏等多种展陈手段层层递进,生动再现了御窑金砖从阳澄湖畔的地域性物质原料——黄泥粘土到王朝殿堂的历炼过程,成为“奉旨成造”的钦工物料,成为专为皇室御用的“天下一砖”。
博物馆里还保有一座双孔连体御窑,位于博物馆地块的西侧,为当年众多砖窑中唯一保存完整的古砖窑,建于晚清时期,也被叫做“姐妹窑”。古窑南北走向,平面呈椭圆形,东西长35米,南北长33米,占地1255平方米。外部为连体结构,内部窑膛和烟囱各自独立,渗水池位于窑顶。这样的砖窑从未在相关的专业书刊上有过记载,为江南一带所独有,是一件“活文物”。而今姐妹窑仍在继续使用并生产金砖。
金砖得名:
金砖是明清时期宫殿建筑使用的高质量铺地方砖。
据《金砖墁地》载,之所以叫“金砖”有三个原因:
一是因为其质细而实,敲之有金石之声;
二是因为金砖工艺繁复,造价昂贵如金;
三是因为金砖在古代只能运至京城的“京仓”供皇宫专用,故名“京砖”,后称为“金砖”。
金砖特点:
名:以金为名
形:端正完备、面背四旁
色:颜色纯青、色明如镜
声:其声如磬、声震而清
款:以考其诚、物勒工名
金砖用途:
明清时期,陆慕御窑一直是“奉旨成造”、为皇室烧制金砖的场所。
清亡后,金砖已不仅仅作为铺地材料。文人雅士将其作为一种典雅的文化陈设,赋予了金砖新的生命。
现在,金砖可被衍生开发用来练习书法,也能用来下棋,经过雕琢可以成为精美的砖雕工艺品。
金砖的修炼:
1) 取土:选取特别的粘土层(即阳澄湖畔的黄泥粘土,这种粘土表面十分光滑,富有光泽,并且含有氧化铁的成分,易于胶结),主要经过“掘运晒椎舂磨筛”七道工序;
2) 炼泥:主要经过“澄滤晾晞勒踏”六道工序;
3) 制坯:主要经过“揉托装碾刮搥翻筑遮晾”十道工序;
4) 阴干:避风日,置阴室,日日翻转,面面梆打,历八月成坯;
5) 焙烧:砻糠、片柴、稻草各烧一月,松枝烧四十天;
6) 窨水:泥坯在窑内经过四个多月的焙烧后,停烧闭窑,于窑顶天池注水入窑,遇高温化为蒸汽,窑内砖瓦经冷却成为独特的青灰色。
7) 出窑:每块无暇,颜色中正,敲击有金石声是为良品,舍此俱废。
中国昆曲博物馆
中国昆曲博物馆座落在苏州平江历史保护街区内。馆内现藏有昆曲及其他剧种的各类文物古籍与珍贵史料,系全国唯一的集昆曲的历史、文化、艺术于一体,以陈列、展演、保藏、利用、研究为宗旨的专业艺术博物馆。
中国昆曲博物馆馆址前身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晋会馆,又名山西会馆,由山西寓苏晋商集资共建。初建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苏州阊门外山塘街。光绪五年(1879年),山西商人再次集资重建。1986年,苏州市政府决定在这里成立苏州戏曲博物馆,并于同年10月正式对外开放。2001年5月18日,昆曲被列为首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为更好地保护与弘扬昆曲艺术,在原苏州戏曲博物馆的基础上,立项筹建了“中国昆曲博物馆”。
古典戏台是整个全晋会馆的精华所在。戏台坐南朝北,分为两层,面宽6.78米,进深6.38米,台高2.96米,脊高约10米。戏台为歇山筒瓦顶,双戗飞翘,直指云霄。特别是戏台上的穹窿藻井顶,大红底色,镶黑泳金,顶壁花板雕刻精巧, 324只黑色蝙蝠浅雕相间着306颗金黄色云头圆雕榫卯构件,组成18层盘旋向上凝聚在穹窿藻井顶端铜镜片上的蟠龙纹饰。这不仅彰显了绝妙的古典建筑艺术之美,更起到了“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扩音作用。该戏台是苏州现存古典戏台中最为精美的一座,深得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的赞誉。
博物馆内每星期都有昆曲专场演出,给发源于姑苏的昆曲艺术营造了和谐统一的人文环境。
西园寺
西园戒幢律寺简称西园寺,坐落于苏州城西阊门外,东靠留园,西邻寒山寺,北倚虎丘,南临阊门运河,地理位置得天独厚。
西园寺创建于元代至元年间(1264-1294),始名归元寺,距今已有七百年的历史,现存建筑为清代重建。明嘉靖(1522—1566)之末,太仆寺卿徐泰时构筑东园(今留园)时,把已经衰落的归元寺改建为宅园,名西园。徐泰时故世后,其子徐溶舍园为寺,取名复古归元寺,并于崇祯八年(1635),延请报国禅寺茂林律师任住持,改名戒幢律寺。经过茂林律师及尔后数代住持的努力,西园寺成为律宗道场,法会盛极一时,列为江南名刹。惜于清咸丰十年(1860),毁于兵燹[xiǎn]。光绪年间,广慧法师重振寺宇,西园寺再度成为吴门首刹。
西园寺是一座规模完整、殿宇宏伟,又兼有园林特色的大型寺院,将佛教殿堂与苏州园林巧妙融为一体。寺内古木幽深,梵宇重重,绿茵曲水,鸟语花香,经声梵乐中使人怡然步入一个清净庄严的伽蓝圣地。临闹市而无喧嚣,近尘寰而不污染。钟鱼梵呗,涤除烦恼之扰;绿荫亭阁,缓解人生辛劳;白云流水,怡然漫步,于身于心,都是一种美的享受。在这里,既可目睹五百罗汉的各异神态,又可领略曲径通幽的悠闲情趣,如能有幸一睹四百岁神鼋畅游池中,则更是其乐无穷。
照壁位于寺院的最外围,黄墙黛瓦,顶上有双龙盘绕,可以说是寺院的屏障。正面写着“戒幢律寺”四个大字。戒是戒规,防非止恶。幢(chuáng),是佛教的一种柱状旗帜,用以庄严道场。律,是修行者应遵守的各种戒律。从这个名字我们可以知道,西园戒幢律寺是一个重视戒律,以戒为本、以律为宗的律宗道场。
照壁的另一面写的是“自觉觉他”。佛是觉悟的意思,佛陀彻底地觉悟了人生宇宙的真理,并用自己的毕生精力教化众生,指引众生解脱烦恼。这四个字提醒我们,一个学佛者所应有的人生态度和追求目标,不仅要自己觉悟,也要帮助他人乃至一切众生觉悟,让他们都能从无尽的烦恼和痛苦中解脱出来。如果说“自觉”是“觉悟人生”,那么“觉他”就是“奉献人生”。
照壁的两边是福德桥和智慧桥。这两座桥就像两条小白龙横跨于河上,成为西园寺接引信众、游人的第一步。两座桥全部用白色大理石砌成,气势非凡。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要建造两座完全对称的桥呢?又为什么起名叫福德桥、智慧桥呢?这其中寓意深刻。因为福德和智慧对任何一个人都是非常重要的,就像是人的两条腿一样,缺一不可。学佛修行也是如此,既要修福,也要修慧,如果一个人,只有福德而缺乏智慧,或只有智慧而没有福德,都是很不幸的。需要说明的是,佛教所说的智慧,不是一般的智慧,而是超越世间的大智慧,也就是佛教中常常讲到的“般若”。在这里要特别提醒一下,进寺的时候请从福德桥上走,出来的时候,请走智慧桥。
走下福德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古朴而雄浑的御赐牌楼,它建于清光绪年间,参差有致。上部为木枋楼,正中置明楼,左右为边楼。这种结构与气派的牌楼,在江南寺院中是不多见的。
牌楼的中门横额上写着“敕赐西园戒幢律寺”。两边石柱上镌刻楹联,上联是“佛日增辉,重开阊阖”,下联为“宗风振律,大启丛林”。这既是西园寺昔日辉煌的见证,更是今日欣逢盛世、梵刹重辉的写照。正中最上方明楼上竖额写着“震国戒幢”。1903年,光绪皇帝敕赐“紫衣沙门,震国戒幢”,这就是匾额的来源。
大雄宝殿是寺院的中心建筑,兴建于光绪末年,梁枋均施苏式彩绘,檐枋悬有“西乾应迹”匾额。
观音殿位于大雄宝殿的右侧,于光绪初年建成。殿内置三座佛龛,供奉三尊坐相观音菩萨,中间一尊高大,端坐于莲花座上,左右各有善财、龙女侍从。此尊观音像是明代巧匠用香樟木雕塑而成,脸部的笑纹、身上的衣褶,均线条流畅,工艺高超。
在观音殿的正对面,是五百罗汉堂,为中国四大罗汉堂之一。中国从北宋以来有罗汉堂之设,一方面为僧人树立楷模,另一方面向世人展示:人人都有佛性,罗汉就是从实实在在的僧人修炼而成的。
步入罗汉堂正堂,迎面是一尊用香樟木雕刻而成的四面千手千眼观音,观音像共有1000只手,每只手掌中有一只眼睛,象征了观音菩萨无限慈悲和无量智慧。
罗汉堂屋宇深广,共三进四十八间,呈田字形。以佛教四大名山(四大名山分别为四大菩萨成道的应化道场:普陀山为大悲观音菩萨应化道场;五台山是大智文殊菩萨应化道场,九华山是大愿地藏王菩萨道场,峨眉山是大行普贤菩萨的应化道场)塑座为中心,泥塑金身罗汉五百尊,分单双号相对排列。五百罗汉造像姿态各异,喜怒哀乐,无一不备;衣褶条文,清晰分明,无一雷同,是江苏省现存艺术性较高且唯一保存完整的清塑五百罗汉。罗汉堂的南侧有济公塑像,北侧有疯僧塑像,两座塑像的衣带与褶皱都仿佛真的一样,相传是当年塑造五百罗汉像的两位带班师傅的比美之作。
西园寺以园名为寺名,是因为有一个美丽的西花园,在这里可以看到典型江南园林的优美景致。有碧水清流、古木芳草;有鸟语花香,竹青柳瘦;更有假山玩石、亭台楼阁。
在西花园中,占地面积最大的就是放生池了。放生池呈蝌蚪形,头部在南、尾部在北,并弯向东南。池水绕园一周,再从罗汉堂下部直通大殿前的香积池,九曲三弯,时在明处,时潜暗中,然后延伸到库房后面。构建之巧妙,水面之宽阔,在国内寺庙中实属罕见。
在这里要特别介绍的是放生池里的两只斑鼋,斑鼋又名斑鳖,是鳖的一种,因其背部有黄褐色的斑点而得名斑鼋。据考证,这两只斑鳖已经有四百多岁了,是世界上已知最长寿的动物,而且像这种背上有斑点的斑鼋全世界仅存三只,而西园寺小小的一个放生池里就有两只,足见这两只国家级保护动物的珍贵了。天气晴朗时,大鼋会浮出水面。据说两只大鼋,一椭圆、一长圆,一名方方,一名圆圆,身长达一米五左右。可惜其中一只已在2007年仙去。当然,看不到大鼋真身也不必太遗憾,放生池岸边有两只铜塑斑鼋造像,正是以一比一的比例塑成的,形象十分逼真。
在放生池中有湖心亭一座。亭为六角,砖木结构,楼阁形式,双重飞檐。亭以粉墙分间内外,东西两面各设大门,通过九曲石桥与两岸连接。亭外有檐廊,设置靠栏。亭中有亭相套,同是六角,似是外亭的微型,不同者内亭为单檐。
湖心亭东南角有一处黄石垒砌成的假山,山有空洞可穿行,又有石级可攀登,曲径迂回,逶迤起伏。登上假山,赫然又是一座六角亭。前亭在水中,此亭在山上,名曰“云栖亭”。
在池的东西两侧各有一座建筑,西侧的临水建筑名曰“高云极乐世界轩”,单檐翘角,单间单进,外设檐廊。东面临水筑露台,台上有一古典厅堂,名“四面厅”,四面置门,墙壁均为镂空窗花。现在是佛经法物流通处,里面有各种佛学书籍。大厅内有一副很美的对联:“地拓三弓喜几净窗明柳眼花须齐掩映,塘开一鉴看鸢飞鱼跃天光云影共徘徊”。
露台上有两棵紫藤树,为明代时栽种,树龄已达四百多年。这两棵紫藤树藤干粗如树干,蜿蜒直至屋顶,枝繁叶茂,满架绿荫。而在四面厅南侧,另有一株紫藤,据记载树龄为540年,现列为一级文物,已设石柱铁栏围护。
2018年,一则《关于苏州西园寺主动申请退出国家4A级景区行列的说明》在苏州人的朋友圈迅速传播。说明中表示,随着寺院发展和功能调整,西园寺于2018年6月向上级部门申请退出国家4A级景区行列,已得到相关部门批准。就在大家都争先恐后地要成为高A级景区的时候,西园寺为什么反而主动退出了4A级景区的行列?西园寺的善择法师表示,目前寺里的外来游客很少,大多都是前来敬香礼佛的香客,尤其是在西园寺门票由20元降到5元后,并没有增加游客量,说明门票的价格不影响进寺参观的游客数量。除此之外,寺庙的基本功能是满足信众信仰的需求和培养佛教人才,过于喧闹的景区环境并不符合清静庄严的寺庙环境,基于这样的考虑,西园寺主动提出退出国家4A级景区行列的申请。不少人纷纷表示,这才是真正的佛门清净地该有的样子。
罗汉院双塔及正殿遗址
罗汉院双塔及正殿遗址,位于苏州市姑苏区定慧寺巷内。双塔和正殿都是北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所建,惜清咸丰十年(1860年)正殿毁于战火,仅存双塔及正殿遗址。
正殿遗址在双塔北方,平面呈正方形,面阔三间,现存石柱、石础、石罗汉残像、碑刻等遗物。
罗汉院双塔东西对峙,东塔高33.3米,西塔高33.7米 ,两塔间相距仅20来米。像这样紧紧靠在一起的双塔在全国是唯一的,因为能在这么近的距离修建两座塔,对地基的要求相当高,由此显示出古代劳动人民建筑之科学精巧,智慧之高超绝伦。
双塔为八面七级砖构仿木楼阁式,砖面用红黄两色粉饰,塔身逐级收分,直入云霄,远远就能看见双塔挺拔的身姿,如同两支神来之笔,书写着千年风骨。
从外观和结构看它们几乎孪生,所以俗称“兄弟塔”或“姑嫂塔”。塔基为石砌八角形,四面设垂带踏跺。二层以上塔身设有平座腰檐,各用三层板砖与菱角牙子交错相叠,顶覆灰瓦,翼角如飞。塔内除第五层为八角形外都是方形塔心室,各层用交错转换45度的“错角结构”,以加强塔身稳定性。
双塔在不同的角度和光线下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姿态,或玲珑,或高大,或深沉,或张扬,从北面逆光下看双塔最有型,那种比翼双飞的升腾之势给人以向上的力量。
塔刹与塔身相比显得特别高耸,由刹座、刹杆、覆钵、相轮、露盘、宝葫、链条等构成,高达10米。据了解,这两个塔刹都是用生铁铸成,每个足有5吨重,令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当时的古人是如何把这巨物“搬”上去的呢?建筑学家对此众说纷纭,有的猜测是先用土将塔围起,然后沿着土坡将沉重的塔刹“牵引”上去,但问题是当时般若院(罗汉院的前身)已经存在,那么大的土坡又如何堆呢?也有人推测是架起石梯后再登上塔顶的,但这样的难度同样也不小。双塔的塔刹到底是如何被运到20多米的高处装上的,至今还是一个谜。双塔的塔刹之谜,让其更多了一份神秘色彩。
北寺塔
北寺塔是苏州报恩寺塔的俗称,位于北塔公园,号称“吴中第一古刹”。北寺塔始建于南北朝梁代(公元502-557年),为11层宝塔。南宋绍兴二十三年(公元1153年)改建成九层宝塔,现存北寺塔的砖结构塔身就是构筑于当时的原物。
北寺塔占地1.2亩,高76米,为九级八面砖木结构楼阁式,每层挑出平座、腰檐,重檐复宇,翼角翠飞,气魄雄伟,名满江南。登塔可凭栏俯瞰苏州全城风貌,远眺城外山水、田园风光。
塔的四周尚存部分明清时期重建的报恩寺殿堂建筑。位于塔东的不染尘观音殿,俗称楠木观音殿,始建于南宋绍兴二十三年,现存殿宇为明万历时重建,是苏州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建筑。大殿为重檐歇山造,面阔五楹,进深五间,内四架,前置檐廊,檐高7米,四周檐柱为抹角石柱,内柱用楠木。
观音殿南建有一长廊,陈列着目前国内最大的巨型漆雕“盛世滋生图”,也称‘姑苏繁华图”,长32 米,高2米。
塔后还有罕见的元代石雕“张士诚纪功碑”。
秋叶已落,遍地金黄:
最后的坚持,摒牢!
双塔市集
双塔市集是由上海番茄台——东方卫视的《梦想改造家》栏目组改造的一家菜场,整场改造计划由栏目组全程拍摄和记录。瀚清堂作为此次升级的平面设计团队,也从创新发展中延续文脉,让双塔市集在传统苏式文化的余韵中,存续历史底蕴,再现人文生机。
2019年12月17日,改造更名后双塔市集正式开门迎客。在近两千平方米的空间里不但销售居民日常所需的蔬菜水果、柴米油盐,还被打造成了一个将生活融入艺术的空间,让居民来买菜的同时惊喜连连。
这家市集就位于苏州古城区中心地带,邻近平江路,已经成为了当下最为时髦的打卡地。还没走进菜场,大门一侧墙上大大的双塔LOGO 就先抓住了眼球:以古代早期的苏州花码作为灵感来源,演变成“双塔”的艺术造型,蔓延着苏州的风骨与韵味。古代的苏州,曾诞生过一种民间的“商业数字”——苏州码子。它脱胎于中国文化历史上的算筹,应用在各类私钞与账目上。双塔LOGO的一大特色,就在于重现了这一逐渐消亡的古老文明:“双塔”二字整体设计凝练古典书法字体的脉络,笔锋苍劲,一气呵成;“市集”二字以红章形式篆刻其间,以恒久的东方魅力,赋予双塔市集独特悠远的江南情思,洋溢着浓郁的艺术气息。
进入双塔市集,宽敞的过道、干净光洁的瓷砖地面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内部布局合理,宽敞明亮,污水排放、市场配套等一应俱全。蔬菜区、水果区、生鲜区一目了然。
在市集,不仅仅可以买到最新鲜的食材,还可以吃到苏州味道最正宗的小食,包括甜点、糕点、刚出笼的包子等各种各样的美食。
双塔市集,它的人间烟火气,兼顾着这座城市的创意美学,它的熙熙攘攘,浓缩了市井人情和历史底蕴,又创造性地重现着家长里短的蓬勃生机。
逛网红菜场,来一场最烟火味的相遇:
市集的花,我想要带你回家,你系最迷人噶,你知道吗?
禧有福的蛋饼好好次,排队的人也多:
再来逛逛只要“一块洋钿”门票的苏州园林,感觉自己捡了个大便宜。
拙政园
拙政园,位于苏州娄门内的东北街,占地62亩,是苏州最大的一处园林,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御史王献臣所建。后多次改建,现存园貌多为清末时所形成。
拙政园布局以水为中心,池水面积约占总面积的五分之一,各种亭台轩榭多临水而筑。全园分东、中、西三个部分,中园是其主体和精华所在。
远香堂是中园的主体建筑,其他景点均围绕远香堂而建。堂南筑有黄石假山,山上配植林木。堂北临水,水池中以土石垒成东西两山,两山之间,连以溪桥。西山上有“雪香云蔚亭”,东山上有“待霜亭”,形成对景。由“雪香云蔚亭”下山,可到园西南部的“荷风四面亭”,由此亭经柳荫路曲西去,可以北登见山楼,往南可至倚玉轩,向西入则别有洞天。远香堂东有绿漪堂、梧竹幽居、绣绮亭、枇杷园、海棠春坞、玲珑馆等处。堂西则有小飞虹、小沧浪等处。小沧浪北面是旱船香洲,香洲西南乃玉兰堂。
进入“别有洞天门”即可到达西园。西园的主体建筑是十八曼陀罗花馆和卅六鸳鸯馆。两馆共一厅,内部一分为二,北厅原是园主宴会、听戏、顾曲之处,在笙箫管弦之中观鸳鸯戏水,是以“鸳鸯馆”名之,南厅植有观宝朱山茶花,即曼陀罗花,故称之以“曼陀罗花馆”。馆之东有六角形“宜两亭”、南有八角形“塔影亭”。塔影亭往北可到留听阁。西园北半部还有浮翠阁、笠亭、与谁同坐轩、倒影楼等景点。
拙政园东部原为“归去来堂”,后废弃。
拙政园总体以水为主题,忽而疏阔、忽而幽曲,山径水廊起伏曲折,处处流通顺畅,风格朴素自然。
最爱临水建筑卅六鸳鸯馆,作为园中的主要厅堂,它的平面、立面和常见的园林建筑不大一样。其平面是方形和四隅的四个小方形组合而成,因此,它不是单一的屋顶,而是由中间的两面坡硬山顶和四个呈尖锥形的攒尖顶构成主次分明、形式别致的立面。这样的建筑在我国古典园林中仅此一例。位于四个角的耳室,小巧玲珑,配上蓝紫色的彩色玻璃,映照出窗外的绿茵假山,好一派明朗清雅。
留园
留园,坐落在苏州市阊门外,原为明代徐时泰的东园,清代归刘蓉峰所有,改称寒碧山庄,俗称刘园。清光绪二年(1876年),又为盛旭人所据,始称留园。
留园占地约50亩,全园大致分为中、东、西、北四部分,中部以山水为主,为原留园所在,是全园的精华所在。东、西、北部为清光绪年间增修。入园后经两重小院,即可达中部。中部又分东、西两区,西区以山水见长,东区以建筑为主。西区南北为山,中央为池,东南为建筑。主厅为涵碧山房,由此往东是明瑟楼,向南为绿荫轩。远翠阁位于中部东北角,闻木樨香处在中部西北隅。另外还有可亭、小蓬莱、曲溪楼、清风池馆等处。东部的中心是五峰仙馆,因梁柱为楠木,也称楠木厅。五峰仙馆四周环绕着还我读书处、揖峰轩、汲古得绠处。揖峰轩以东的林泉耆硕之馆设计精妙、陈设富丽。北面是冠云沼、冠云亭、冠云楼以及著名的冠云、岫云和端云三峰。三峰为明代旧物,冠云峰高约9米,玲珑剔透,有“江南园林峰石之冠”的美誉。周围有贮云庵,佳晴喜雨快雪之亭。
留园建筑数量较多,其空间处理之突出,居苏州诸园之冠,体现了古代造园家的高超技艺和智慧。
甚爱涵碧山房,此处取宋代理学家朱熹“一水方涵碧,千林已变红”的诗意来命名。涵碧山房为留园中部主要建筑,俗称荷花厅,面阔三间,宽13米,长7米,卷棚硬山造。其南北皆无墙,各置十八扇木棱花落地长窗。厅内高大宽敞,陈设古朴,周围老树浓荫,风亭月榭,迤逦相属,楼台倒影,山池映衬,堪称绝美画卷。
沧浪亭
沧浪亭,位于苏州城南三元坊内,是苏州最古老的一所园林,为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年)诗人苏舜钦(字子美)所筑,南宋初年曾为军事将领韩世忠之宅院。沧浪亭园门外一泓绿水环绕,经桥入园。园内以山石为主景,山顶上为沧浪石亭。山下凿有水池,山水之间以一条曲折的复廊相连,廊中砌有花窗漏阁。假山东南部的明道堂是园林的主建筑,与明道堂东西相对的是五百名贤祠。园中最南部是建在假山洞屋之上的看山楼,看山楼北面是翠玲珑馆,再折而向北到仰止亭,出仰止亭可到御碑亭。
沧浪亭清幽古朴,适意自然,如清水芙蓉,洗尽铅华,无一丝脂粉气息。
大爱翠玲珑馆,馆名取苏舜钦的诗句“秋色入林红暗淡,日光穿竹翠玲珑”之意。翠玲珑处在葱翠丛中,竹林内老竿挺拔,新篁玉立,疏密相间,层层叠叠,由三个单间相互贯通的建筑组合成的小轩,曲折有致。主房最为精致,面阔三间,四面通透。此处前后,万竿摇空,修竹如林,粉墙竹影,滴翠匀碧,名副其实“翠玲珑”,历来为文人墨客雅游、静观、觞咏、作画之地。
狮子林
狮子林,位于苏州潘儒巷内,东靠园林路,元至正二年(1342年)天如禅师为纪念其师中峰和尚而建。因中峰原住在浙江天目山狮子岩,而园内石峰林立,多状似狮子,故名“狮子林”。
狮子林平面呈长方形,面积约15亩,东南多山,西北多水,四周高墙峻宇。狮子林的湖石假山多且精美。园内建筑,以燕誉堂为主,堂后为小方厅,有立雪堂。向西可到指柏轩,为二层阁楼,四周有庑,高爽玲珑。指柏轩之西是古五松园。西南角为见山楼。由见山楼往西,可到荷花厅。厅西北傍池建真趣亭,亭内藻饰精美,人物花卉栩栩如生。亭旁有两层石舫。石舫北岸为暗香疏影楼,由此循走廊转弯向南可达飞瀑亭,是为全园最高处。园西中心是问梅阁,阁前为双香仙馆。双香仙馆南行折东,西南角有扇子亭,亭后辟有小院,清新雅致。
狮子林假山是中国古典园林中堆山最曲折、最复杂的实例之一。其主题明确,景深丰富,个性分明,假山洞壑匠心独运,一草一木别具神韵。
假山王国里,偏偏对彩色玻璃情有独钟:
冬日暖阳,就像吴侬软语一样,酥是酥得来,嗲是嗲得来:
湖心亭在夕阳西照下美得不可方物:
网师园
网师园,位于苏州城东南十全街。占地约半公顷,是苏州最小的园林。原为南宋史正志万卷堂所在,称“渔隐”。清乾隆年间宋宗元重建,取“渔隐”旧意,改名“网师园”。
西楼小山丛桂轩为网师园主厅,轩的南、西为两个小院,幽曲深闭,桂香满庭。轩北有用黄石叠成的“云岗”。从轩西向北,可至蹈和馆和濯缨水阁。水阁悬于池上,倚栏照水。中部为主园,有池水一泓,清澈如镜。环池建廊、轩、亭、榭,夹岸有叠石曲桥,疏密有致,配合得当。池角为园内最小的石拱桥——引静桥,桥面长仅212厘米,宽不足30厘米。西部为内园,占地一亩,自成庭园。园中有屋宇、亭廊、泉石、花草,体现了苏州庭园布置的精萃。濯缨水阁和看松读画轩隔池相望,是读书作画的所在;月到风来亭和射鸭廊遥遥相对,是观鱼和欣赏水中倒影的佳处。殿春簃自成院落,是主人读书修身之处,环境幽静,具有典型的明朝风格。1980年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因仿殿春簃建了一座古典庭院“明轩”而声名远播。
网师园的亭台楼榭无不面水,全园处处有水可倚,布局紧凑,以精巧见长。
网师园还可夜游,把当地曲艺也一网打尽:
尤爱主园的一泓池水,背倚粉墙,屋脊飞檐,亭阁环池,山水错落,皆倒影成趣。日景与夜色又各有风味:
耦园
耦园,位于苏州内仓街小新巷,始建于清代初年,至清末改称“耦园”。此园因在住宅的东、西两侧各建有一园,故名“耦园”,且“耦”与“偶”相通,寓有夫妇归田隐居之意。
耦园三面临河,一面沿街,宅园总面积约8000平方米。该园以四进厅堂的宅地为中心,东西两园与住宅之间以重楼相通。东园较大,占地面积约4亩,布局突出以山为主,以池为辅的特点。主体建筑坐北朝南,是一组重檐楼厅建筑。其东南角有小院三处,总称为“城曲草堂”。西园面积较小,以书斋“织帘老屋”为中心,分隔为前后两个小院,前院有湖石假山逶迤,后院有湖石花坛,园北立有藏书楼,西南角还设有假山、花木、湖石等,意趣盎然。
耦园内的假山景观称“黄石假山”,修筑于城曲草堂楼厅之前。假山东半部较大,自厅前石径可通山上东侧的平台及西侧的石室。假山西半部较小,自东而西逐级降低,止于小厅右壁。东西两半部之间有谷道,其东临一水池。山上不建亭阁,而在山顶、山后种植十余种花木,平添一番山林趣味。园内池水随假山向南延伸,水上架有曲桥,池南端有阁跨水而筑,称“山水阁”,隔山与城曲草堂相对,形成了以山为主体的景区。
耦园的漏窗深得吾心:
耦园出口处的这株红枫正当盛时,我也就在这棵树下摆弄了一小会儿:
艺圃
艺圃,位于苏州阊门内天库前文衙弄,始建于明代,曾名“醉颖堂”、“药圃”、“敬亭山房”,清初改称为“艺圃”。园内景致宜人、风格质朴,较好地保存了建园初期的格局。
艺圃总面积约3800平方米,全园以约占五分之一的池水为中心。池水东南及西南两角各有水湾伸出,水口之上各架有形制不同的石板桥一座。池水之北修筑有以博雅堂为主的厅堂建筑。其南端建有小院,设有湖石花台,院南临池处建有水榭五间,两侧厢房则与池水东、西两面的厢房相连。池水之南有以土堆成的假山,并以湖石叠成绝壁、危径,为园中的主要对景。池水之东有明代修筑的“乳鱼亭”,外有小径与各处相通。池水之西的“芹庐”小院,通过圆洞门与其它景区相隔而又相连。步入院门,即可见到院中小池,似与大池相通,这种设计是苏州园林中的唯一一处。
艺圃的这种以池水、石径、绝壁相结合的手法,取法自然而又力求超越自然,是明清时期苏州一代造园家最为常用的布局技法。
特爱这一树红枫:
环秀山庄
环秀山庄,位于苏州市景德路262号,原为五代钱氏金谷园故址,几经易手,多次扩建,清道光始称环秀山庄,又名颐园。环秀山庄面积不大,占地仅一亩许,且又无外景可借,造园家移天缩地,叠石造山,成就这一方名园。
环秀山庄园以山为主,池水辅之,建筑不多,园小但有气势。清乾隆年间叠石名家戈裕良所叠假山,占地不过半亩,主峰突兀于东南,次峰拱揖于西北,池水缭绕,绿树掩映。山有危径、洞穴、幽谷、石崖、飞梁、绝壁,境界多变,一如天然。主峰高7.2米,涧谷长12米,山径长60余米,盘旋上下。戈氏叠山运用“大斧劈法”,简练遒劲,结构严谨,错落有致,浑若天成,有“独步江南”之誉。
环秀山庄大厅四周都种植有青松、翠柏、紫薇、玉兰,深秋的红枫为山池、建筑增添一抹生机意趣。
可园
可园是苏州现存唯一的书院园林,位于苏州城南三元坊,与沧浪亭仅一巷之隔。园门朝南,与沧浪亭隔水相望。可园又名近山林、乐园,是一处始建于五代十国时期的古典园林建筑。
可园虽然现存园林面积很小,仅四亩半许,但其园址却历史久远,甚至在宋代还是沧浪亭的一部分。早在五代末年,此处是吴越中吴军节度使孙承枯别墅一隅,后渐废。北宋时系沧浪亭的一部分,南宋时韩世忠居沧浪亭时,辟其址为宅院,增修扩建,成为“韩园”宅邸。元、明时并入大云庵。清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巡抚沈德潜在此重筑园林,名为“近山林”。再取“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之意,又名“乐园”。乐园建成后,其东面为正谊书院,西面是沈氏宗祠和宅院,三部分实为一体。光绪年间改为学古堂,1914年辟为省立图书馆,即今苏州图书馆前身,曾储书达八万多卷。
走进可园就能看到一个月亮门,穿过月亮门就是一波碧池,名曰“小西湖”,视野顿时豁然开朗。池边广种垂柳,柳条在风中摇曳生姿。在苏州园林中种植柳树的不太常见,可园可算是别出心裁了。池塘西侧的石舫——坐春舻静卧水面,站在石舫上可将园中景致悉数纳入眼中,迎风小坐,清凉暗生,想来是夏日避暑纳凉绝佳之处。
可园虽小,却内有乾坤:水池居中,建筑疏朗,槛曲廊回,水木明瑟,庭宇清旷。小西湖北岸的挹清堂,位于南北景观主轴线上,是可园的主厅之一,堂前池水清浤可挹,故而起名挹清堂,古时为书院掌教接待客人的场所。博约楼原为祭祀和藏书之地,是一座较为典型的藏书楼。博约楼底层两厢房恢复古时陈设,分别供奉东汉经济大师郑玄和宋代理学家朱熹画像。学古堂为书院掌教与同行、学员探讨学问的地方。堂前遍植梅花,旧时曾有古梅“铁骨红”,有“江南第一枝”之誉。屏风前设有一个宋式长塌,周围布置鼓凳、书籍,营造的是古代老师坐在塌上授课时的场景。
可园门面小巧,内里却疏朗有致,丝毫不觉狭仄。虽然可园并不在世界文化遗产之列,但私心里以为它毫不逊色。
自古红蓝出CP,可园里的这组搭配也是耐看得很:
怡园
怡园位于苏州市区人民路,现有面积6270平方米。怡园为清光绪年间所建,浙江宁绍台道顾文彬在明代尚书吴宽旧宅遗址上营造九年,耗银20万两建成,取《论语》中“兄弟怡怡”句意,名曰“怡园”。
园北侧有一小门楼,玲珑别致,颇具特色。门前有对石狮,精雕细琢,栩栩如生。进得门楼,便入园中,只见假山逶迤,亭榭隐约,棠云梨雨,竹影摇曳,鸟语花香,景色幽雅怡人。园内筑有岚漪亭、清青园、凉洞亭、绿滋斋、适我堂、清止阁、醉石轩等,庄重典雅,匠心独具。置身其中,宛入仙境,令人心旷神怡。清澈碧绿的范泉之水一路潺潺北来,更为怡园增添了滋润与生机。
园中景色俏丽,皆有可观,而清音阁尤是园林结构之佳者。清音阁高檐冀展,回廊曲榭,辅石导水,环阁而流。丹窗青瓦,阁脊上的小动物造型逼真,惟妙惟肖。几根方石柱围护在阁的四周,给人以古朴厚重之感。南临方池名曰“鸢飞鱼跃”,光开如奁,锦鲤嬉戏其间。水自石龙口中泻于池中,莲盆承之,喷珠溅雪,若在清音阁下层雪洞中仰观飞瀑直下,似置身小水帘洞之中,令人好不惬意。
怡园占地不大,因建园较晚,吸收了诸园所长,巧置山水,自成一格,如复廊、鸳鸯厅、假山、石舫等。园内布局以复廊为界隔东西两部,东部以建筑为主,庭院中置湖石、植花木,西部水池居中,环以假山、花木、建筑。在造园艺术上,怡园能博采诸园景物,如复廊仿沧浪亭,水池效网师园,假山学环秀山庄,洞壑摹狮子林,旱船拟拙政园。布局自然,亭榭廊舫小巧雅致,山池花木疏朗宜人,堪称园中精品。
虽然怡园也不在世界文化遗产之列,但一样值得为它打call。
苏州园林以“多方胜景”筑“咫尺山林”,亭台楼阁,廊舫轩榭,各有各的讲究和妙趣。得益于这几次人少清雅,让我好好领略了苏州园林应有的模样。以上这些古典园林个个都是精华,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那一批本就盛名在外,小众的园子里特别推荐可园和怡园。
有堂,有窗;
有水,有榭;
有亭,有影;
苏州园林就活泼泼了起来:
还有阁有廊有满屏彩叶,
能不爱姑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