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地点:苏州香雪海
还是年幼的时候去过一次香雪海,那时候被满坡的梅花震撼到了。后来看了无锡梅园、林屋梅海、南京梅花山等地的梅林梅海,似乎觉得香雪海的梅其实规模也不算很大。但是最初的那片云蒸霞蔚,却依然在我的脑海里荡漾着。于是,在二月的某天,我们还是启程前往香雪海了。
车到转弯的地方,看到有个停车场,注明是香雪海景区的免费停车场,有非常多的空车位,顿时大喜。出门在外,尤其是到这些旅游景区,我是最怕泊车的。保安问明我们是去香雪海看梅花,笑着摇头:“你们还是把车开过去吧,要不然得走五里路呢!”
“这么远?”我很震惊。保安大叔解释赏梅旺季的时候,香雪梅的车停不下,但是今天没有必要,那边还有停车位。
我们谢过了大叔,果然开出去两三公里才看到香雪海的大门。可能今天天气不是太好,也可能是前两天下了雨,梅花应该落了不少,所以游客虽然也挺多,但没有想像中的那么多,车位还是真有的。
走进大门,就是一条梅溪,这条溪流不算太长,也不算太宽,大门没有砌围墙 ,所以隔溪可以看到香雪海的梅花。似乎真的有点开得败了,江南的雨下得太绵密,梅花谢得倒是有点儿早。
康熙三十五年,巡抚宋荦游兴勃发,在邓尉山崖上题写了“香雪海”三个大字,从此香雪海便名扬四方。香雪海和杭州超山、南京梅花山、无锡梅园并称全国四大探梅胜地,但以此处最为知名。一则栽植梅花的历史比较早,二则栽植梅花的规模比较大,三则梅花的品种比较多。
进门不远有一面浮雕墙,这面墙应该是后来建造的,整幅浮雕当然以梅花为主,小亭里有人抚须赏梅,姿态恬然。
往右侧是盆景园,摆放着各式的杜鹃花。按理说这个季节并不是杜鹃的花期,想来是在温室里培育的,赶着赏梅花季搬出来。中间的花坛里则栽种着郁金香,虽然数量不多,规模不大,却也给这个春季增了不少颜色。
左侧是大片的梅林,中间有块空地上摆放着活动用品,“良辰梅景共团圆”的活动主题听起来很不错。不过据说活动明天才开始,现在只是布置。
香雪海景区的规模本身不算大,但是梅花的栽植面积估计占了整个景区的一半以上,因此看着满眼都是粉红。虽然也有白梅,不过夹杂在里面似乎只是起了个调色的作用。
我们沿着石阶登山,半坡有闻梅馆。此馆建于清代康熙年间,后来毁于战乱,后来由汪伪时期的江苏省长陈则民主持修建,恢复了原貌。这是香雪海赏梅的绝佳之处,也是历代文人墨客吟诗挥毫的地方。
站在馆前的平台,从这个角度看出去,因为站得高了,所以看得也远,层层叠叠的梅花仿佛云锦一般在眼前铺展开来。
旁边的梅花亭建得颇有意思,亭顶建成了像梅花瓣似的形状,瓦顶、柱栏、墙面花窗]花砖地面都是梅花瓣状,简直就像是一朵大梅花。亭顶以铜鹤结顶,取的是“梅妻鹤子”的意思。原来的亭子毁于兵燹,现在这座亭子是香山帮建筑大师姚承祖于1923年建成的。
坡上有乾隆御碑,这是他写的《再叠邓尉香雪海歌旧韵》。清朝康熙、乾隆爷孙俩就慕名数次来到香雪海赏梅,并且写下了数十首咏梅的诗歌。其中康熙来了三回,乾隆竟然来了六回。
这里比闻梅馆更高,但反倒看不到山下那片绵延的梅林。远处的群山下是白墙黑瓦的苏州民居,坡上梅花半开半落,也是挺漂亮的。
山并不高,很快就到了山顶,望湖亭里果然可以远眺太湖。坡上梅花灼灼,远处烟波浩渺。
选择另一条路下山,这里还有一片木荷林。木荷,也称荷花木兰,花期夏天,花朵洁白,花型如荷。不过现在木荷连花骨朵还没长出来,只能看到一片树林。这条林间的小道,被称为木荷幽径。
山到半坡,向右侧转道,有一处小泉,名唤梅泉。反正在梅林里,什么名儿都得跟梅相关不是?旁边有一方小亭,亭子的样式很普通。岩石上有摩崖石刻,也不知道都是谁留下的。
下到山底梅林,还有一泓梅池。乾隆帝游历邓尉香雪海时,看到有一位老农正好在这里植梅,就亲栽梅树一棵。要知道,这可是皇帝种下的梅花啊,得保证存活,还要长势良好才成。于是为了这株梅花,老农特意挖了一方小池,用于浇灌梅花。
梅林中有一块巨石,正面刻着“香雪海”三个大字,背面则是一联诗:“望去茫茫香雪海,吾家山畔好题名”。这是清代宋荦的《雨中元墓探梅》诗的最后一联。
香溪中间有一座展望桥,原来这里应该有道门的,不知道是本身不开还是疫情的原因,这里不能通往外界。桥畔就是马驾池,其实也是梅溪的一段。或许当年人们来赏花,马到此处就下来步行了吧。
出门沿着梅溪走到头,如果不追求从高处赏梅的话,其实不进香雪海也能隔溪赏梅海的。
上一篇:万鸟园,与禽类的亲密接触
下一篇:江南水乡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