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应志刚
北桥,这处苏州最北的街道,源于春秋时期范蠡伐吴所开凿的漕湖,成势于唐宋,发达于明清,物产丰富,自古善戏文,人物辈出,更产美人。
锦年盛世,北桥更显富庶风雅,着汉夏华服去走老石桥,去锣鼓喧天的古戏台看戏,去老粮仓拍一套复古的写真,去河浜上看船拳师傅拳风呼呼贺新春……刚刚过去的春节里,北桥人的年过的有滋有味。
新年相逢:走过你走过的桥
过年了,老石桥一定是要去走一走的。
老石桥在北桥街道东北石桥小集镇,历经百年的洗涤,桥已然有了灵魂,有了温度,温养着每个人的前世今生。
老石桥桥顶上两边各有一只类似现代三人沙发的石椅,独特的造型,在相城区乃至苏州市所罕见。桥西侧有一对联:“雁齿云平虹腰水映,驴骑月冷马印霜骄”,东侧也有一副对联:“红板夕阳下数题诗客过,苍葭秋水澶偕荣古人来”。
在桥之上,承载过悲欢,离合,相遇,分别,爱,恨,数不清。每个走过老石桥的人,都怀着一段情感的过往,正因为有了他们的故事,石桥才变得旖旎而缠绵。
走一走老石桥,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桥下看你,每个人与人之间,都有一座桥梁。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桥,不是目的;相逢,才是目的。新的一年,愿你心之所向,行之所往,像桥下的飞舟乘风破浪,仍有阳光满路温暖如初。
笙歌一曲:敬过往也敬未来
过年了,北桥人都要去古戏台看一出戏。
因水运而繁华的北桥,滋养和孕育了一代代的艺术名家,是中国著名的戏曲之乡。
城隍庙内,留存至今的古戏台音韵绕梁不绝。这座明清时期所建的古戏台,雕梁画栋,传承了歇山式屋顶、飞檐翘角的明清戏台建筑风格。
戏台为高台阁式建筑,檐高7米,台面阔3间,进深1间,台高3.2米。东西两侧建有看戏的厢楼6间,呈“四合院”式。台前是中心大院,院内青砖铺地,约200平方米,是相城地区仅存的古戏台。
古朴的戏台上,演员们柔美的唱腔、曼妙的身姿,充分展示着戏剧艺术魅力,这轻弹慢唱、婉转悠扬的调子,从黄发垂鬓到耄耋之年,无不为之倾倒。
台上的人在戏里,台下的人也走进了戏里,从青丝走到华发,走过了许多故事,看见了数不清的风景,寄存过心底的思念。曲终人散归家时,高举酒杯先干为敬,一杯敬过往,一杯敬新年。
年年有余:吾心安处是故乡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在北桥人的记忆中,家乡一定是少不了稻田的,一望无际的稻田里,不仅有泥土的芬芳,还有蛙声阵阵与虫鸣鸟叫,一阵风吹过,稻浪随之起舞,沙沙作响。
稻作文明是北桥人骨子里挥之不去的乡愁。
这个新年,一定要去老粮仓打个卡。听评弹娃娃唱响“北桥好风光”,看盛世锦年万紫千红春满园。
粮仓是城市记忆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它丰厚的文化底蕴,使相北桥绚丽多彩的历史画卷更加充实。
古典与现代的融合,增强了每一个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内心的充实感、幸福感!这里弥漫着陈年谷物的味道,表达着“仓禀足而百姓安”的告白。
玉兔呈祥:双拳拨得云雾开
走过八面来风的虎年,迎来十全十美的兔年,怎能不到北桥看一场虎虎生威、动如脱兔的船拳。
船拳始于春秋吴越争霸,北桥祖先受越国水军操练和东吴水军作战影响,为抗击水盗、抵御外寇保家强身,历来有演习船拳的传统。
后经演化,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开口船拳。拳师在演练武术套路的同时,将历代英雄人物事迹编成拳歌,融合地方戏曲腔韵,边打边唱。
近些年,北桥开口船拳的身影开始重新活跃在大众眼前,频繁参加了江苏省农民体育节、漕湖国际金秋龙舟赛、大型群众性文艺汇演等活动,更是新年里不可或缺的助兴项目。
行云流水般的一招一式,配合吴侬软语的江南小调,全力释放着北桥特色文化的巨大魅力,展示着北桥儿女坚定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