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相城”的名字来头有两千多年。春秋时期,吴国大臣伍子胥(公元前559~前484年)在阳澄湖畔“相土尝水,象天法地”,欲筑城于此而得名。“黄埭”在相城区中部,战国时期,吴地被楚考烈王封给春申君黄歇(公元前314~前238年),他在这里治水,以土堰水筑成堰埭。1700多年后的明末,黄埭出了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冯梦龙,他一生用毛笔写下3000多万字作品,对后人影响深刻。
冯梦龙的作品雅俗共赏,通俗易懂,多部著作以短小精悍的故事呈现,言简意赅,发人深思,很长一段时间是小编枕畔的睡前必读。
冯梦龙作品的影响广泛而深刻,自《三言两拍》中的《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入选高二语文教科书,他的名字已家喻户晓。如今他的故居已更名为“冯梦龙村”,每天来参观的游人如织,只因中国历史上少有这样分量的文学奇才,访者难免会臆想造就冯先生思想的生活环境必然与众不同。
白墙黑瓦青黛房,门前院后隔着绿油油的稻田菜园,一大一小两条河。百十来户的村落被水路包围。虽是乡下田园风,但古代使船进出十分便捷,与闹市若近若离。由于太熟悉冯先生的文学风格,来到冯梦龙村一见如故,心情就像拜访一位久未蒙面的老友。
冯梦龙故居、冯梦龙书院、冯梦龙纪念馆,加上一个广场、荷园构成小村核心。三座院落的外观也十分普通,与整个村子和谐融为一体。低调设计符合古代文人朴素、节俭、内敛风格。
也许正因为不那么招摇,干扰少了,才会有大量时间静下心创作。和冯梦龙一起成长的哥哥冯梦桂是画家,弟弟冯梦熊是诗人,兄弟三人获誉甚多,曾并称“吴下三冯”。
冯梦龙故居是非常简单的两房一进院,空间满足了基本生活需要之外,还在西侧隔出一间小房专门读书。格局虽小,可是冯梦龙的心思装着宇宙,他在这里受教、读书并创作,那些真知灼见、嬉笑怒骂、灵感乍现通过它的笔尖在白纸上游走,变成一个个形象鲜活有血有肉的场景。
冯梦龙好读书,和大多读书人一样,一生大部分精力用在应科举上。然而屡试不中,直到57岁才补为贡生,之后受丹徒训导,又过了3年(1634年)才升任福建寿宁知县,仅在任4年便告老还乡。
明朝官员很不好当,特别是崇祯帝的官员。冯梦龙无官一身轻,“有大量闲暇时间”是仕途不顺的好处,正好用来写小说抒发才能抱负。这段时间冯梦龙与苏州茶坊酒楼下层生活频繁接触,并和一位歌姬恋爱。游走在鱼龙混杂社交圈,又深知民间疾苦,为他的民间文学积攒了很好的素材。
冯梦龙纪念馆里描述了冯梦龙著作对社会产生的广泛积极影响。这所两进院落比故居更为精致,后院藏着小院,种着一排翠绿毛竹,在这个小空间凝神静思,或拍上一组私房照,效果甚佳。
冯梦龙所处的明末清初时代社会秩序十分动荡,身为风口浪尖上明朝官员,性命朝夕不保。然而,他的作品却呼唤亲民爱民的思想,在《三言两拍》中塑造了一系列清官形象,流露出文人作家对社会的责任感。
比如在一篇《沈小霞相会出师表》中,冯梦龙以明代嘉靖年间发生的真实事件为基础,写沈炼一家与严嵩父子的斗争,结尾处诗赞沈炼“吏肃唯尊法,官清不爱钱,豪强皆敛手,百姓尽安眠”,表现了冯梦龙对清明政治的憧憬。
冯梦龙的《三言》不仅在当代引起轰动,如今也是世界文学史的经典杰作。从18~20世纪,《三言》被翻译成多个语种,在世界范围传播,于是有了“海水流到哪里,冯梦龙的作品就传到哪里”的盛誉。
冯梦龙书院外形拙朴,内部设计却极为精巧,采光通风良好,无论坐在哪个角落,都有景观。它的功能更似一座图书馆,馆内有冯梦龙最全面的图书收集,满足村民、游客图书借阅和专家学者研究需要。
冯梦龙留给了世人大量文学富矿,至今其各种奇异版本和延伸读物更是五花八门。为此书院通过冯梦龙研究会号召社会各界人士捐赠冯梦龙相关图书。不久,各方有了回应,收到来自苏州、上海、寿宁、武汉、扬州、韩国、日本、多地捐书者的捐赠600余册,其中《东周列国》故事系列连环画、扬州古籍印刷厂1993年铅字印刷版《冯梦龙全集》,日文版《冯梦龙<山歌>研究》及其珍贵。
上一篇:大美阳山
下一篇:今年赏枫,相约苏州天平漫心酒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