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是寒食,明日又清明,人们在扫墓祭祖、踏青郊游之时,也会有“吃清明”的习惯。青团、艾糍、乌稔饭、润饼、子推馍,五湖四海虽然各地都有不同的清明食谱,但都会以实际行动证明“民以食为天”这句真理。人们在口舌尝鲜的同时,心中也会感恩春天的馈赠,同时怀想故乡和亲人。
清明的时候,南方很多地方都有吃青团的习惯,虽然叫法各异,但做法却相似,一般选取的野草(主要是艾草、南瓜叶等)做成新鲜绿汁液后,混入糯米团中着色,做出来的清明果有股浓郁的草香味,深受人们的喜爱。
这时节,江南各个镇街都可以看到一些售卖青团的店铺,很难说哪一家做得好,哪一家做得不好,能拿出来卖的,基本功肯定没问题,味道也保障,但还是有倍受关注的热门店或者说是网红店,比如苏州吴江的震泽古镇上有一位老妈妈的阿婆团子便是其中之一。
阿婆团子的店主姓陆,人们都称她为陆阿婆,虽然年近七旬,但精神矍铄,什么团子还是一把好手,根据她的介绍,她对团子的钟爱最源于她的母亲,她说:“小时候很喜欢吃我妈妈做的团子,后来自己也跟着做,一这做就做了五十多年了。”
她告诉我们,这辈子吃得最多、做得更多、做得最久的就是青团,半个世纪基本上没有间断过,从少到更事做到年近古稀,从纤纤细手做到了满手皱纹,从小时候跟着母亲做,到现在自己又带着儿子做,几十年像一个轮回一般。
光阴似箭,时光变迁,几十年来,虽然做团子的材料越来越好,但制作团子的工艺却几十年都没有变化,依然延袭全手工制作,连里面的馅也是自己手工制作的,所以味道也得到了最好的传承,吃起来甚至比以前的更香。
阿婆团子位于震泽古镇宝塔街的中段,位置很好,几乎每一个来到震泽的游客都会经过,但陆阿婆却坚守初心,店里只卖团子,不卖其它的食物或商品,而且所卖的团子也只有两种,一种是菜花头团子,一普就是青团。
她说,人的经历有限,你能把一样东西做好就不错了,做得太杂,便无法保证质量与口味,所以她不仅只卖团子,而且一天只卖200个团子,所有的团子当天制作、当天卖完,绝不过夜,这或许是他家团子一直卖得很火的一大原因吧,有的时候早上刚开门外面就排起队买,很多网红都来她家小店打卡。
阿婆说,青团用豆沙作馅,属于甜味;而菜花团子用菜花头做馅,属于咸味。店里所有材料都是前一天卖完团子后开始准备,若非事先预订,阿婆每天都是按200个团子备料,到不是她不想多做一些,而是因为全手工制作,人手就她与儿子两人,200个就够她忙碌了。
一天200个团子,一般从早上卖到中午,卖完就没有了。如果没有预订,每位顾客都只能限量购买(三五个是可以的,但想一次性买几十个的话,需要提前预定,阿婆会提前多些一些,否则不卖的),没办法他家团子就这么紧俏。中午卖完后,小店也不会关门,陆阿婆和她的儿子在店里开始准备第二天的馅料,相比之下,菜花团子的馅料更麻烦一些,需要更多的时间准备,首先要将菜花头剁碎,笋、香干也切成丁,全手工操作,需要几个小时才能完成。馅料准备好已是晚上,阿婆就开始炒制馅料。无论是下料的顺序,还是火候的掌控,那都靠阿婆几十年积累的经验。
馅料制作靠她几十年的经验,和面也同样马虎不得,她说“糯米粉加上开水不间断和10分钟,一直揉,团子就会越来越糯。”陆阿婆一边包团子,一边给我们说着她的秘绝,面和得好是做好团子的第一步,决定得团子的外表与口感,所以她家的团子色泽均匀,咬下一口,口感弹润细腻。
阿婆团子没有豪华的店面,也没有花俏的装饰,却有几十年如一日的手工坚持,阿婆年龄大了,手工揉面很费劲,所以他经常让自己的儿子过来帮忙,在她看来,慢工细活才能留住几代人儿时的滋味,若改用机械制作效率肯定更高,但味道还是差了很多,在我们看来,她的这些坚守,既是对技艺的传承,也是对品质的追求,这份不忘初心的坚守或许就是阿婆团子一直畅销的原因所在吧。
上一篇:没有自驾也能周边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