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地点:苏州西山之罗汉寺
本来我们在第二天下午四点出头就曾经造访过罗汉寺,可惜的是人家闭寺较早,我们只能在寺外混了个脸儿熟。
罗汉寺离公交站比较远,更适宜自驾。从林屋洞对面的一条小路拐进去,开到底有一个停车场,再往前的路比较窄小,离停车场也不过百米距离,步行很快就到了。
停车场旁边是一株古杨梅树,虽然只有一百多年,但枝干粗壮,比启园那株三百年的杨梅树树冠更大,树干更粗,离地面很近就开始分岔。
路上有一座牌坊,额枋上刻着四个隶书大字“古罗汉寺”,由李根源书写。这位民国元老客居苏州很长时间,所以在西山也留下了不少墨宝。两侧是一副对联:“梵音风作韵,古树径通幽”,由李炳春撰写,很应景。
罗汉寺对面有两株古樟树,枝干虬劲,枝繁叶茂,已经有近千岁的高龄,比起古樟园的那两株也不遑多让。其中一株还缠着一树紫藤,被当地人称为“藤樟交柯”,两树枝干缠绕交错,难解难分。樟树的树干笔直,紫藤却盘旋攀附,两树刚柔相济,显得十分奇特。不知道是西山养树,还是紫藤更适宜于攀枝而生,这株紫藤明明才三百岁,比起江阴中山公园的千年紫藤还算年轻,可是其盘根错节,枝干还要更粗壮一些。
往右转个弯,拾级而上就是罗汉寺了,庙门不大,整体规模看起来也不甚大,却是西山屈指可数的古寺。该寺始建于五代后晋天福二年,明洪武初年并入上方寺,永乐年间重修,不久寺庙被毁,天启年间觉空禅寺住持,寺庙开始再度兴盛,至清乾隆年间得以建设完成。到清末又渐渐废弃,解放后一度沦为仓库,1984年重建大殿,增建可乐堂。现存的山门是明代建筑,不知道是不是原物,大殿则建于清代。
大雄宝殿里的佛祖像和两侧的罗汉并没有镀金身,不过正中的菩萨披了大红的披风,我觉得挺纳闷。一般来说,新建的寺庙新塑的菩萨还来不及镀金,这种本色还算常见,可是作为千年古刹的罗汉寺,似乎不镀金身并非由于新建的关系吧?据说这尊释迦牟尼像还是唐代的花岗石雕刻艺术,比较古朴,大约自唐以来就没有镀金吧。
原本以为罗汉寺的得名是缘于寺内的罗汉像,不过看起来这些罗汉像规模也不算大,有些寺庙的罗汉可以达到五百个。我们数了一侧的罗汉,只有八尊,再加另一侧的八尊,是十六尊,与一般的十八罗汉在数量上也不尽相同。或许基于这个特别,反倒令罗汉寺寺名远扬?带着疑惑,看到一侧另有两尊罗汉像有些损坏,这才恍然,人家还是十八罗汉。旁边有一块文保碑,写着童子面罗汉造像。这些罗汉雕凿粗放,造型古朴,颇有盛唐遗风,在国内也是颇罕见。但问题在于罗汉像是由藏书穹窿山宁邦寺搬迁过来的,而寺名早存,看来也就不可能因像而得名了。
其实罗汉寺的得名,还真不是罗汉像的原因,而是原来门前有一株千年的罗汉松,因而得名。不过我们在院子里转了一圈,没有看到古树,可能历经风雨已经不存了。
相传吴王曾经在这里驻兵,所以这里还有个名字叫兵场,吴地方言又传为秉场,后来就作为村名。
走回停车场,对面就是罗汉圩,也有座古朴的牌坊,看着时间尚早,忍不住就走进去转了转。老房子已经不多,大多是后来翻建的,不过巷小弄窄,还是颇有江南农村特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