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颇闻人说丰圻胜,况有丹枫照秋暮。
鱼虾市远风不鯹,橘柚园深香作雾。”
清(1636-1912)初诗词大家查慎行(1650—1727)予丰圻以白描于深秋佳景, 情意悠长, 然丰圻之胜不止于秋, 实贯穿终年以缤纷果茶: 碧螺春茶、白沙枇杷、乌紫杨梅、水晶石榴、水蜜香桃、大佛手银杏、洞庭蜜橘等,且于“四序迁流,五行变易”之间, 极尽显物产殷充, “天工人巧日争新。”
丰圻, 与石井、小长湾、尚锦、洪湾贝联珠贯, 咫尺为邻, 均鱼贯而栖止于姑苏洞庭东山太湖西岸沿线, 背依浅山-莫厘峰, 面朝秀水-太湖, “青山绿水共为邻”, 振古如兹,又素来富庶之地, 席丰履厚,始终“皆清俊济楚,簪星曳月”。
丰圻乃自然村落, 原行政归属于尚锦村。 本世纪初, 尚锦、湖湾、岱松仨村合而为一,由此广袤百十余顷, 且新名之以莫厘村, 遂行政归辖于东山镇之衙府。
丰圻自古物阜民熙, 以茶果营生于莫厘峰, 以湖鲜捕捞于太湖, 前者为生计, 固本培元, 大利可图; 后者系兴致, 一时兴起, 调味生活, 因而浸明浸昌, 富饶一方。 如此甘于逐本舍末, 又泾渭自分, 折射丰圻人甘愿各安生理, 恪守通功易事, 以践行劳动交换之理念。
莫厘峰, 亦称胥母峰, 乃洞庭东山第一高峰也。其拔地而起, 几近九十丈高, 遑论嵬峨, 但不失“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之属性。其因隋朝(581-618)莫厘将军曾漱石枕流, 且落葬于兹而得名; 亦因春秋时期之吴国(约公元前十二世纪-公元前473)大夫伍子胥(公元前559-公元前484)曾迎母于山巅而流称。
莫厘峰向来沃壤, 其方圆左近亦固属膏腴之乡, 令人凝瞩不转, 云趋鹜赴。唐朝(618-907)年间, 席氏自北方而南迁, “山一程,水一程”,定居洞庭东山, 开枝散叶,瓜瓞绵绵, 同时, 即里渐里, 席氏亦不懈深自砥砺, 孜孜无怠, 终成就其富贵显荣; 南宋(1127-1279)伊始, 朝廷由中原仓皇南撤, 以致朝中文武官吏不期而遇于洞庭东山,不禁甚喜“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故不谋而合, 莫不栖居今莫厘村沿湖一线; 至明(1368-1644)清(1636-1912)时期, “钻天洞庭”商帮又于兹云程发轫、干霄凌云, 一时“翁席刘严四大家,富可敌国甲江南”。
相隔如镜之湖, 可与相语者, 西山之同侪-缥缈峰也。双峰对峙, 宛若咫尺之间, 竞相妖娆, 而登峰顶而远眺, 一时江山如画, 湖泽如诗, 不啻于旷性怡情之举, 或会直抒怀古幽思,或能喟叹朝暾夕月,或可感念春华秋实。
丁酉年小暑后, 恰值“六月荷花香满湖, 红衣绿扇映清波”, 再邀约于丰圻, 躬履莫厘峰,不禁喜不自胜, 隐隐间, 些许迫不及待。
过遐迩著闻之东山宾馆及藏山纳湖之启园-席家花园, 莫厘峰环山公路依旧蜿蜒而前行。沿途曲岸弯路, 涵浸以水色湖光, 浴沐以响晴薄日, 尽呈“水光潋滟晴方好”,而秀曼之荷月里, 光影暖盎, 太湖清粼, “烟波澹荡摇空碧”。
车疾驰, 景渐异, 游目而骋怀, 心荡而神摇。 湖岸曲曲弯弯, 道路兜兜转转, 车经岱心湾大桥后, 折西数里, 白马庙大桥就扑面而来, 再转驶西南未几,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之丰圻近在眉睫, 而比肩而立之丰圻大桥却扬镳分道, 旁出丰圻, 直贯小长湾, 从而玉成“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之丰圻。
亘古亘今, 丰圻人家皆以莫厘峰为生, 故以岩石而架栋, 占野而分圃, 十有八九, 由此散为墟落,之后设肆置铺, 凑为阛阓, 而墟里鳞栉以馆舍, 黛瓦白墙, 流淌着徽派建筑之元素。
宅居沿山势而上筑, 并界以遶弯之仄巷, 又闻以鸡犬鸣吠, 彼此营生于莫厘峰, 凭以天时、仗以地利、辅以百辛, 以致于天道酬勤, 安享天地自然之馈赠。
于村墟入口, 农家食肆、客栈、铺户丝纷栉比, 而村旆斜矗, 店招迎眸, 遽即一爿衢肆, 令人怦然; 又衢陌略呈蛇行斗折, 恰似浮云遮望眼, 莫能一瞥无遗。
是日, 入伏在望, “户牖深青霭, 阶庭长绿苔”氤氲其间, 恬淡静谧发散而出, 诱人杖藜而深入, 以叩访枕水宅院, 聆听湖之锦水汤汤;以叨扰阜丘别馆, 窥睹山之停僮葱翠。
丰圻人家大半依山而居, 小半傍水而栖, 因而衢陌夹以青山与绿水, 兼之丰圻大桥引流过境之车马,“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之景象始终萦绕墟里腹地,而于兹“日用饭食,出作入息,便是乐尧舜之道”, 竞惹遐迩眸瞩, 世上芸生竟趋之。
薄暮时分,“斜阳照墟落”,温情脉脉, 丰圻可寓目“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以及“半江瑟瑟半江红”。 此时鹅行鸭步于陌上,且念时光温良, 且闻红尘暖香。于兹山水能相依,宠辱皆可忘。
夜阑时刻,“露低红草湿萤光”, 更深人静, 丰圻能聆听“落花流水仍依旧”, 以及“草深无处不鸣蛙”。 此刻依牖窥睹于山楼, 且看“人影灭孤村”, 且感“万籁此俱寂”, 在此天地可依偎, 荒老不屑惧。
2022.02.06.
下一篇:江南冬韵|去荷塘月色赏残荷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