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城市张家港之前被称作“沙洲”。同样,西部文化重镇“敦煌”也曾被称作“沙洲”,叫这名字自然是因沙子多,滚滚长江从上游带来很多沙子,在此淤积,才有了这片土地,形成不过数百年。然而,张家港很年轻,又因处在长江入海口附近,拥有天然良港而显得精力充沛。敦煌则在失去了陆路重镇作用后,一度颓废成荒地。
张家港永联村的成长历程代表了长三角由平凡转向蓬勃发展的缩影。崭新的小镇,没有什么历史背景,也能小桥流水,诗酒田园。清新靓丽背后是新时代的机遇,也是永联人敢破敢立、自强不息的倔强劲儿。
小飞机升到120m高空,看到永联镇被金色稻田包围,工业区和住宅区之间隔着农耕文化园。公路繁忙,河道两岸绿树成荫,船来船往。华夏第一钢村的生活区,休闲区布局规整,错落有致,大景套小景,四通八达,即是水乡,也是花园。
时间倒退45年,这里还是一片长江的荒滩,被称“七○圩”,沙洲县组织千余民工在此围垦出810亩良田。后陆续从南丰、鹿苑、兆丰、大新等地迁来213个农户808名社员,从此有了永联村。
上世纪70年代,永联村民的生活十分艰苦,“住草屋,腌菜搭粥,吃粮靠返销,生产靠贷款,社员靠救济”,全村村民年人均收入不过百元,大队集体负债,致使当初迁移来这里的农户因贫困,陆陆续续走掉一半。后来,永联人开挖鱼塘养鱼,发展农副业尝到了甜头,渐渐地,村民随着乡镇企业兴起,相继办起了小作坊工厂。
80年代,永联人瞅准钢材市场买了一台轧钢机,从此一个作坊轧钢厂诞生,当年即见成效,第二年实现千万元产值。江边滩涂小镇光芒初现,当年迈入市级十大富裕村之列。以此为基点,永联村人不断扩大生产规模,还有了自己的港口。2008年,永钢集团资产已超百亿元。
经济发展起来了,村民的精神生活也要跟上。永联村的生活环境不断改善,几年间小镇变水乡、现代农庄,花十多亿元建设起小学、幼儿园、医院、图书馆、社区服务中心等……一幅中国农村现代画像。
联峰广场和永联文化中心是读解永联的两扇窗口。金手指广场的雕塑名为“创造”,又名“白手起家”。含有三层寓意。一只创造之手、一只共享共建的手、一只松紧有度的手。整个拳头没有完全握紧,为永联村留有发展的空间及余地。
永联村以钢兴村,却在10年前年顺应发展趋势,加速发展旅游休闲消费,本着优化产业结构,立足长远,产生大力发展旅游业的战略部署。时至今日,已形成景区、酒店、餐饮、接待、旅游产品等全要素旅游资源,具备了“食、住、行、游、购、娱”一体化旅游发展模式。
与永联村隔着一条马路即是苏州江南农耕文化园。循着江南水乡、农耕主题的思路,强调农耕历史。分设农耕历史区、土地利用区、动物养殖区、农家休闲区、乡村能源区、江南作坊区、农耕谚语区、农户设施区、生肖区,各功能区惟妙惟肖,入骨三分,细致描述江南民俗。
最后一站来到作坊街,小朋友们开心了。一条街不仅展示磨豆腐、酿酒、榨油、织布、打铁,而且陶艺制作是个人人都可以参与的项目。这里有很耐心的老师,爸爸妈妈终于可以放羊,轻松坐下来喝杯咖啡了。
永联——永远联合起来,共同进步。看到这样的永联,完全颠覆了原有的江南古朴印象。新兴城市格局与面貌,以及背后那股创新倔强劲儿,形成的永联模式像领航灯一般激励着前来见学的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