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苏州的太平老街,很多人都知道这是一处文创网红打卡点。
老街历史悠久,有两宋时期爱国名臣王皋旧居,有王氏宗祠发展而来的太平禅寺,有千年银杏古树,有六座形似帐篷的砖园粮仓,济民塘(古称荻川)从中间穿过,明清式白墙黛瓦的民宅依水而建。
太平是抗日战争时期“江抗”重要活动区域,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在老街上有一处“红色遗址”——苏州第一个县级党组织“中共苏州县工作委员会”旧址,近日重新修葺后,已经正式对外开放。
伴随着旧址大门的徐徐打开,当年的峥嵘岁月,穿越历史的风云,扑面而来。这处“红色遗址”,是苏州人民抗击日寇,捍卫国家主权尊严的见证。
1939年3月,22岁的中共党员翁迪民化名宫岳,从上海带着6名同志,经中共中央特科派遣来到阳澄湖畔太平桥镇,在胡肇汉率领的阳澄湖游击队开展革命工作,把这支部队整编为苏北抗日义勇军(苏州北部),翁迪民担任政治部主任兼秘书长。
同年5月7日,叶飞率领新四军六团以江南抗日义勇军(简称江抗)名义到达无锡梅村。
翁迪民与叶飞、林枫(中共江南特委书记)会面后,决定由三营营长梁金华率领新四军六团三营东进阳澄湖畔太平桥,配合苏北抗日义勇军攻打斜塘伪军据点。
叶飞
翁迪民
5月15日零时,由于胡肇汉对“江抗” 配合作战心存疑虑,没有很好去侦察,致使敌情不明、准备仓促,敌军又有增援,部队经三次冲锋,伤亡10余人,未能攻下据点,至拂晓撤出战斗。
由于这次行动失利,胡部在铁路以南就地隐蔽,于是胡肇汉与翁迪民产生了矛盾,加上副总指挥陆步青(爱国抗日青年)赴黄埭调解抗日部队纠纷时被害牺牲,失去了解决矛盾的缓冲。
不久,胡肇汉派一位姓钱的中队长率一个中队返回太平镇,侦察这里的形势。
于是翁迪民担心胡肇汉会叛变投敌,经向驻扎无锡梅村的江南特委请示后,决定立刻策反这个中队。
当翁迪民返回太平镇与钱队长联系,进行策反时,胡肇汉得知翁迪民要策反他的部队,就要枪杀翁迪民,但又惧怕得罪“江抗”,最后将翁迪民看押在洋沟溇村。
后在党组织和“江抗”的营救下,翁迪民成功脱险。
7月初,“江抗” 二路来到太平殷家浜,叶司令住在姚姓农户屋里。
在不起眼的古香庵内,叶司令等谋划、收编了太平、北桥等地方部队,壮大了力量,从近千人发展到五千余人,乘胜东进到上海附近,夜袭了虹口机场,在东路打开了局面。
为加强党的领导,更有力地支援“江抗”作战,中共江苏省委和江南特委(后称东路特委)于1939年9月,在太平北浜北岸沈宅成立了抗战初期苏州地区第一个中共县级组织——中共苏州县工作委员会,翁迪民任书记,领导太平、湘城、渭塘、南桥、悬珠5个区工委,发动民众,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
县工委利用原沈一林开设的三景苑茶馆为掩护,开展党的工作,成为党的秘密联络站;以原开办的裕元米行为渠道,为“江抗”东进抗日秘密筹集钱粮等物资。
苏州县工作委员会成立后,江南特委也从梅村迁到太平沈宅,并在此编辑、发行综合性刊物《江南》7—9期。
在宫岳等领导下,民运队员们登上小船,冒着酷暑,分赴各地,发动群众,举办农民读书班,印发抗日宣传品;成立 “青抗”“妇抗”等团体,赶制军衣、军鞋等,开展各种形式的抗日活动;主动组织船队夜送江抭战士,支援“江抗” 部队作战。
10月,因为“江抗”不断取得的抗日成果, 让国民党顽固派大为震惊,诬蔑“江抗”东进是“越界”行动,不断挑衅。为顾全大局,江抗奉命西撤。11月底,苏州县(工)委和区工委在翁迪民领导下撤离太平。
11月,由江抗西撤时留下的伤病员组成了江南抗日义勇军东路司令部(新江抗), 继续在阳澄湖地区英勇抗日,为建立苏南东路抗日根据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苏州县(工)委”旧址翻建复原后总建筑面积约262平方米,共分三进,分别对应“初心回眸”、“星火燃起”、“太平传承”三个多功能主题展示馆,摆放着翁迪民工作使用过的书桌,分别陈列着翁迪民回忆录《我在东路的一段经历》、《吴县烈士传》等书籍,毛泽东致项英的《关干新四军进行游击战的指示》,以及《中央关于加强乡村游击战争和创立游击根据地问题给江苏省委的指示》等资料复印件,并展示了各地收集的有关 “江抗”历史情况的老照片等,它的成功创建是我们寻找抗日历史印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又一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