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有朋友相约:9月27日到10月2日有没有空?我们一起去苏州黎里古镇参加一个当地的梨花节。当时头脑中第一反应是“啥?梨花节?”梨花通常不是在春天开花吗?秋天去参加梨花节?莫不是当地培育出了秋天开花的梨花,当时就觉得非常有趣,于是便答应了下来。
后来9月27日到了黎里古镇之后,我们并没有看到想象中的梨花美景,反则观看了大量的山歌、吴歌、戏曲表演,这才晃然明白,这里的梨花并不是想象中的梨树之花,而是梨园之花,加上黎里古镇以前曾用名梨花村,所以这个没有梨花的梨花文化节也说得过去了,没文化真可怕,差点闹笑话。
参加了没有梨花的梨花节,我们便在黎里古镇游玩了几天,参观了著名的柳亚子故居、端本园、周宫傅祠、六悦博物馆、徐悲鸿美术馆、东圣堂等景点,品尝了辣鸡脚、套肠、苏式月饼、油敦等当地特色美食,在这些景点与美食之中,其中有一种美食让我记忆犹深,那就是海棠糕。
刚吃到海棠糕这个名字的时候,头脑中给出的画面它应该是用海棠为材料做成的糕点,就像云南的鲜花饼一样,应该既有特色,又很好吃。然而当我们真正了解之后发现,我们的理解大错特错,就像鱼香肉丝没有鱼、老婆饼里面没有老婆一样,海棠糕里面也没有海棠。
“居名之首、勾糕之实”的海棠糕,用花卉扬名,在传统点心中较为少见。海棠花被誉为“国艳”,享有“花中仙子”之美誉。苏东坡、唐伯虎等都以诗对海棠寄托着绵长的爱怜。在中国传统庭院培植或布景中,海棠与玉兰、牡丹、桂花交相辉映,盎然成趣,形成“玉棠富贵”的意境。以海棠名糕,显现的糕点果腹初心,追求的是美好盛茂之情。
海棠糕与海棠没有关系,它的得名却是源于外观形似一朵盛开的海棠,第一口品的是粉糕脆软盈香、果丝甘味甜鲜,那焦黄的面皮,比“蛋糕”有韧性,又无“煎饼”的密度,极具地方特色。
海棠糕里面放有豆沙馅,但却不像流沙包馅的喷涌顺流,生怕烫嘴,也不似青团内豆沙馅的凝聚油滑,需一口口分离,海棠糕的豆沙馅稍有凝流,却又可含在口中,在舔齿搅舌中,享受清盈、滑润、回味之美。
海棠糕的做法是将面粉、酵粉用冷水调成浆状,在特制模具里刷上少许食用油,然后注入面浆,放入豆沙等馅料,再用面浆盖面,加上猪油丁、瓜子仁、芝麻等等,盖上撒有白糖的铁板放在煤炉上烤熟即成,后面撒的白粮需烤出焦糖味,焦而不糊,恰如其分,方才香甜可口。
海棠糕不像油墩,有着传奇的典故,关于它的由来并无确切记载,也难以考证,然而制作海棠糕的匠人匠心元是无可置疑。海棠糕卖相出众,犹如海棠花淡雅所赋予的温文尔雅感觉,所以老板的生意一直很好,游客多的时候还需要排队。
梨花节没有梨花,海棠糕不见海棠,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前者蕴含深意,大受游客和当地人们的喜欢,过节的晚上,万人空巷、观者如云;后者深得人心,并不是每个地方都能买到,遇见即是口福,尝到便是难忘。
下一篇:雄黄兰,阳光下的星火燎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