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去昆山,主要还是想练练车技,也让新车上高速路上磨合一下。
为了躲开早高峰,早起,在七点半前通过中环到了沪宁高速,高速路上集装箱卡车一辆接着一辆,心惊胆颤地开到昆山时,也才八点多钟,正赶上昆山的早高峰,在车流人流中穿行,依然怕得不行。
昆山以前来过N次,亭林公园之类的“景点”就没有多大的兴趣了,到这儿唯一目的就是吃奥灶面,这可是迄今为止我吃过的最好吃的面条。
亭林路上的奥灶馆
因为手头没有昆山地图,在不大的昆山城里找了好久,才找到了亭林路上的奥灶面馆。将车停在旁边的柴王弄里,进面馆打探情况。早餐时间还未结束,面馆里人满为患。不想赶这热闹,肚子也不饿,还是先在别处逛逛,回头来吃在午餐吧。
在干净整洁的亭林路和人民路上漫无目的的走着,两旁的小店大多刚刚开门,天很蓝,有点儿热,人不算太多。
远远地看到个“东方曼哈顿”的招牌,觉着有趣,再一看,在它前面还有一个“东方罗马”,便打趣地对同去的朋友说:这后面不会还有一个罗马假日吧?嘿,往前再走几步,还真的就看到了“罗马假日”。这些招牌卖的都是房子。因为昆山台商众多,以前听说人们将昆山叫做“小台北”,“东方曼哈顿”之类的东西一多,昆山会不会改名“小纽约”或“小罗马”啊?不管是“小”什么,都不过是一个人造的微缩景观,不伦不类,还是老老实实地做自己的“昆山”比较好些。
(这些招牌,有些好玩)
逛到大汗淋漓,肚子也就饿了,虽然只有10点多,还是来到了奥灶馆。面的浇头一共有四种:传统的爆鱼、白汁卤鸭,还有炸猪排和牛肉。可以任选其中的两到四样,价钱不一。因为是两个人吃,就要了两碗面,四种浇头各要了一份。
在网上查了一下,作浇头的红油爆鱼讲究的是“鱼不落地”,即一条青鱼从捕捞、宰杀、洗涤、直至入厨烹制,做到“鱼不落地”,这样一个干净利落的过程,也就保证了鱼的新鲜程度。鱼血、鱼肝、鱼油等也不废弃,用于吊汤,权作原汁鱼味汤,鱼块则放入大油锅爆制。这样做出的鱼绝无腥气,味道略甜,口感酥软,感觉是四种浇头中最好吃的。卤鸭则以"昆山大麻鸭"为主料,每锅放入10只昆山大麻鸭,当水煮至将沸末沸时,再倒入食油至锅面形成厚厚的油层。这样卤煮鸭子,下面文火炖煮,上面密不透气,以保持卤鸭的原味不走失。加以与众不同的调味,配制,使卤鸭味道纯正,鲜嫩爽口,肥而不腻,鸭香宜人。我非常喜欢吃南京的盐水鸭,这白法卤鸭和盐水鸭比起来,更多出一分肥美和细滑。另外两种烧头就不敢恭维了。——传统名吃,吃的就是传统,对传统做改进,往往是邯郸学步。
卤鸭的原汁即为白汁卤鸭面的面汤。奥灶面最注重"五热一体,小料冲汤"。所谓"五热"即碗热(把碗浸入沸水中待用)、汤热、油热、面热(面捞出后不在温水里过)、浇头热(把爆鱼放在发镬里保热)。"小料冲汤"是指不用大锅拼汤,而是根据需要现用现合,保持原汁原味。面条用精白面粉拌鸡蛋白加工成龙须面,下锅时紧下快捞,使之软硬适度。
对奥灶面,我最喜欢的还是它的汤,鲜、甜、香、醇,经得住细细品味。
(青花碗,青花筷笼,器虽算不上美,配上美味,就美了。)千灯镇是顾炎武的故乡,位于昆山市东南,离昆山半个小时左右的车程,苏虹机场路穿镇而过。
和所有江南小镇一样,千灯镇也是依水而建,狭长的石板路,粉墙、黛瓦、木窗。天热、不是周末、名气不大,都使得小镇还保留着一份宁静。也许在这儿看不到刻意保留下来的“原汁原味”,但那从容中而殷实小镇生活,反倒让我这外来者觉着可以安心地从它的居民身边走过,既不觉着打扰了别人的清静,也不会在欲寻清静时,因扑面而来的商业气而更加焦躁。
(小桥流水)
同一座桥,同一条河,从不同侧面看起来真的非常不同。江南的小镇,最吸引人的就是它这种因水而生的水一样的柔又水一样流动的韵味。
(还有这石板路,坑坑洼洼中,不留尘埃,留下脚底散发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