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木渎古镇是我到过的第一个江南水乡古镇。二十多年前我第一次到苏州木渎古镇,来去匆匆,走过木渎老街,印象中到过严家花园和虹饮山房,还在虹饮山房看过圣旨真迹,也驻足过传说中清代乾隆南巡六下江南登岸木渎的御码头,时光荏苒记忆已渐渐模糊。2024年5月3日到苏州,特意重游木渎。
木渎别名渎川,胥江,雅称香溪,是与苏州城同龄的江南著名水乡古镇,迄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相传春秋末年,吴王夫差为取悦美女西施,在灵岩山顶建馆娃宫,并增筑姑苏台,“三年聚材,五年乃成”,木材源源而至,竟堵塞了山下的河流港渎,“积木塞渎”,木渎由此得名。
木渎位于苏州城西,太湖之滨,是沟通苏州城和浩淼太湖的交通枢纽,周边有天平、灵岩、狮山、七子等吴中名山环抱,古镇依山而筑,傍水而居,既得真山真水之趣,又具小桥流水之幽,有“聚宝盆”之称,独特的格局为江南诸多古镇少有,在明清时期木渎即是苏州城西最繁华的商埠,私家园林、名人故居等众多。清乾隆时的宫廷画师徐扬的全长1225厘米反映当时姑苏繁华风貌的写实性长卷《盛世滋生图》,又名《姑苏繁华图》,其中一半篇幅画了木渎,木渎当年之繁华可见一斑。清代乾隆南巡六下江南六次到木渎。木渎景区名列太湖风景区十三个景区之首,木渎也是中国唯一的园林古镇。
来到灵岩山下,自西向东走进木渎古镇。迎面是一座牌坊,牌额正面草书“垂荫”,背面“浮翠”据说是明代文徵明的字。过牌坊,走进木渎山塘街,记忆中二十多年前木渎的江南水乡古镇风貌和唐诗宋词的幽雅意境逐渐清晰起来,当然现在的木渎环境和景致更为景致了些。
木渎山塘街南临香溪,一街一河水陆并行,典型的江南水乡古镇景象。木渎山塘街的形成要远早于苏州山塘街,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建馆娃宫、筑姑苏台,许多能工巧匠常年会聚于此,不少人就在山塘两岸定居,形成了最早的居民聚居点,并逐渐发展成为集镇。
“山近灵岩地最幽,香溪名胜足千秋”。相传春秋时,西施在馆娃宫中每日用香料沐浴,水浪涌 入河,脂留不退,满河生香。宋代洪刍在《香谱 .香溪》中有记载:“吴宫故有香溪,乃西施浴处,又呼为脂粉溪”。美丽的传说,使清泉映翠的香溪和溪畔的山塘街随风飘来几分氤氲香气。
香溪上这座名为永福桥的石拱古桥不知始建于何时,桥孔如月,桥畔绿树掩映,令人驻足。
继续沿街东行不远,又见一座石拱古桥南北向横跨香溪,名为永安桥。始建于为明弘治十年(公元1497年),是一座由花岗岩垒砌而成的单孔石拱桥,又名“王家桥”。
永安桥桥姿古朴,藤蔓悬垂,石栏上青苔丛生,桥上有古装女子在留影,更使此桥古意盎然。
香溪河上,不时有乌篷游船驶过,乘坐乌篷船顺水游览木渎古镇,游船在充满历史故事的河道上晃晃悠悠,再听船娘用吴侬软语唱一首小曲,看两岸绿草爬出古老的木窗,感受不一样的水乡古镇风情,倒是游览江南水乡古镇的浪漫方式。
木渎最有特色的就是园林,据说木渎在明清时有私家园林30多处,迄今仍保留了10余处。木渎私家园林既秉承了苏州园林的精致幽深,又有其空旷高远、山林野趣的个性,甚至还有点大气和皇家气象。
山塘街上王家桥畔的严家花园的前身是清乾隆年间苏州大名士、《古诗源》编者沈德潜的寓所。沈德潜是清代乾隆的老师,也是中国最长寿的诗人,乾隆南巡六下江南到木渎,曾与其吟诗唱和。
清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沈氏后人将此院落让给木渎诗人钱端溪,钱氏叠石疏池,筑亭建楼,建有友于书屋、眺农楼、延青阁等景致,取园名“端园”,龚自珍赞此园有“妙构极自然,意非人意造”,“倚石如美人”。
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木渎首富严国馨买下此园,重葺一新,更名“羡园”,当地人称“严家花园”。严家花园经过三代主人努力,前后历时一百七十多年岁月沧桑的营造,园中布局疏密曲折,高下得宜,局部处理精巧雅致,幽深婉约,显示独具匠心的造园艺术,也赋予了严家花园不一样文化气息、人文底蕴和名园风范,被建筑学家誉为苏州园林之“翘楚”。
走进严家花园,这座占地16亩的私家园林,中路为五进主体建筑,依次为门厅、怡宾厅、尚贤堂、明是楼和眺农楼。
位居第三进的尚贤堂为苏州罕见的明式楠木厅,迄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木础石质,典雅古朴;楠木直柱,圆润柔和;雕刻简洁疏朗,色调淡雅素净,具有实用和审美功能。
尚贤堂和明是楼前各有清代砖雕门楼一座,所雕人马戏文玲珑剔透,意趣隽永,虽依附于厅堂,却未尝不是一件独立的艺术品,极富艺术价值和审美情趣。
庭院、园池间不时有身着古装的女子徜徉、起坐,给古园既增添了一份恬静和幽然,又带来几缕青春年华的灵动气息。
离开严家花园,沿山塘街继续东行,见到明月古寺。我不记得二十多年前到木渎是否见到过此寺,或许是近些年复建的罢。
明月寺建于后唐清泰二年(公元935年),清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重修。杏黄色的外墙,袅袅的青烟,使山塘街这一段多了几分梵宇香火气息。
沿街继续东行,就到了位于木渎古镇中部的虹饮山房。
虹饮山房门前的香溪北岸宽阔的石阶码头就是当年清乾隆在木渎弃舟登岸的御码头,岸边碑亭的“御码头”相传为乾隆所题。
虹饮山房是清代乾隆年间木渎文人徐士元的故宅,占地广袤,建筑大气,其“溪山风月之美,池亭花木之胜”,其建筑大气远胜过江南其它园林,风格融合了江南文人园林之秀美及北方皇家园林之雄丽为一体。
据说乾隆六次下江南每到木渎必到虹饮山房,与徐士元茶棋相娱,游园看戏,曾与刘墉等随臣二度下榻于此,故而虹饮山房又有“乾隆行宫”的美称。
虹饮山房内这张座椅据说就是当年乾隆坐过龙椅。
或许是因为乾隆到过的园林,虹饮山房相较于严家花园等江南其他园林显得大气宽敞许多,有点皇家园林气息。
虹饮山房最有特色的收藏和陈列的清代匾额和圣旨。木渎人文荟萃,自北宋至清末共出进士25人、举人30余人,其中状元2名,榜眼1名。虹饮山房陈列的匾额和圣旨有些就与他们有关,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
离开虹饮山房,沿山塘街继续东行,前方一座造型独特的西施桥如同一抹彩虹,又似一个醉美人横卧在香溪之上。桥姿迤逦轻盈,桥亭翼然,辅桥洞两个对称圆拱,像是一双明媚的慧眼,静看香溪两岸古往今来世事沧桑。
今日的香溪早已没有了西施的脂粉香,眼前的西施桥却在提示人们遐思无限:柳绿倒映、桥横舟行的木渎香溪“美人曾此浴,魂消水又香”。
继续东行,来到古松园,这是二十多年前我到木渎未曾到过的园林。古松园是清末木渎富翁蔡少渔旧宅,因园中有一株500多年的苍翠虬劲、姿态优美的明代罗汉松而得名。
进得园内,我特意先去看那株罗汉松,高逾十米的苍劲古松使庭院古意悠然,令人流连。
往北不远处有一株树龄逾百年的银杏,粗可盈抱,枝干挺拔。
园中还有一泓半亩大小的池塘,湖石假山、亭榭回廊依水而设,其建筑倒影与天光云影交织在一起,正应了杜甫“名园依绿水”的诗意画境。古松园面积不大,布局紧凑精致,亭台楼阁、曲池假山、苍松古树一应俱全,置身局促小园,而能领略山水之妙、自然之趣、人文之美,古松园无疑是我在木渎最欣赏的园林。
环绕明代罗汉松的是一条斗折幽曲的双层长廊,置身廊内,近揽古松翠色,远瞩灵岩山景,顿生尘外之思,令人徜徉多时。
古松园的砖雕木雕也很有特色,古松堂、雕花楼精雕细琢,也是一绝。古松堂为仿明建筑结构,步轩和内四界的梁架上各有四对棹木,形如古代官帽的两根翼翅,俗称纱帽厅。
转入书巷折往下塘街的榜眼府第,那里是林则徐弟子、近代政论家冯桂芬的故居。冯桂芬是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一甲二名进士,故邑人称其宅为“榜眼府第”。二十多年前我到木渎曾到过榜眼府第,却已没有了印象,此次重游如同新访。
榜眼府第为前宅后园结构,占地近十亩,是典型的清代园林建筑风格。
据说“江南三雕”(砖雕、木雕、石雕)为其主要特色,我印象深的还是两座仪门上的砖雕。
榜眼府第的书房值得一看,这是江南园林中难得一见的治学书房。
榜眼府第花园以池为中心,亭、轩、廊、榭、桥和黄石假山散落其间,高低错落,绿树掩映,不过感觉有些平芜。
离开榜眼府第,我的木渎重游也行将结束,经过看上去新修复的邾巷桥,我沿香溪南岸西行回返。
漫目香溪两岸景物,看得出悠悠岁月,木渎古镇似乎依然保持着古代的格局和风貌,依然是姑苏城外第一水镇,镇上古宅庭院深深,小桥流水悠悠,抬眼西望“秀绝冠江南”的灵岩山近在迟尺。镇南的胥江相传为伍子胥所开拓,是我国第一条人工河,而眼前的香溪因西施洗妆而满河生香。
古老美丽的传说和山水形胜,使木渎无疑是姑苏城外值得徜徉休憩的水乡古镇,当年我以木渎为第一个游览的江南水乡古镇,倒是无意中恰如其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