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见到一则苏州园林蜡梅花开的消息,遂有前往一探的想法。加之2023年10月游拙政园,行色匆匆未曾留意拙政园借景北寺塔景观,也想补看和领略一下。2024年1月6日我特意去了趟苏州。
出苏州地铁4号线北寺塔站,来到北寺塔前正好是上午11时整。我到过苏州多次,北寺塔却未曾到过,此次是首度光临。
北寺塔,全名“报恩寺塔”,所在的古刹报恩寺是苏州最古老的一座佛寺,距今已有1700余年历史,为中国著名的江南古刹之一。始建于三国吴赤乌年间(公元238-251年),相传是孙权母亲吴太夫人舍宅而建,古称通玄寺。唐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改为开元寺。五代后周显德年间(公元954-959年)重建,易名为报恩寺。
走进报恩寺,迎面看到的是弥勒佛石造像,身后是柱杵而立的韦陀菩萨。在佛教寺院里,这个位置通常是佛教寺院天王殿,弥勒佛和韦陀应该供奉在天王殿里,两边还有四大天王,不知为何在苏州报恩寺却是露天布置。
弥勒佛和韦陀造像之后就是北寺塔,现在的北寺塔是经过金兵南下破坏之后于南宋绍兴年间重建的宋塔。
北寺塔高76米,八角九层,气势雄伟。登上塔顶,整个姑苏古城风貌可尽收眼底。可惜为保护古塔,现已不能登塔参观,只能绕塔三周参详礼敬。
北寺塔右后侧有座碑亭,内有罕见的元代石雕艺术品“张士诚纪功碑”。
此碑为元末江南富豪沈万三所置,碑高3.06米,宽1.46米,厚0.4米,青石质,内容为至正十九年张士诚迎接元使伯颜的场景。全图共有王者、大臣、胡客、甲士、侍卫、胡服侍从等118人之众,采用深浮雕手法,琢工精细,构图严谨,建筑布局清楚,层次分明,人物面目清晰,姿态各异,衣褶流畅。
报恩寺内还有座不染尘观音殿,俗呼楠木观音殿,重檐歇山造,面阔五楹,进深五间。此殿始建于南宋绍兴二十三年,现存殿宇为明万历时重建,是苏州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建筑。
寺后还有座名为梅圃的小巧园林,山石峭拔,水池萦回,亭榭廊桥各得其所。可惜梅花尚未绽放,未能体会到梅圃韵味。
离开北寺塔,前往拙政园。
拙政园是明正德八年(公元1513年)解官回乡的御史王献臣,以大弘寺基建造宅园,取西晋潘岳《闲居赋》“筑室种树……此亦拙者之为政也”之意题名拙政园。拙政园占地面积78亩,全园分东、中、西三部分,东部明快开朗,以平冈远山、松林草坪、竹坞曲水为主;中部为拙政园精华所在,池水面积占1/3,以水为主,池广树茂,景色自然,临水布置了形体不一、高低错落的建筑,主次分明;西部水池呈曲尺形,其特点为台馆分峙,回廊起伏,水波倒影,别有情趣,装饰华丽精美。拙政园以水为中心,山水萦绕,厅榭精美,虽由人做却又有自然生态的野趣,体现出明代园林的风范,也是苏州诸园林中我印象最好的园林。拙政园我去过几次,但其借景北寺塔景观却未曾留意过。
一路寻觅借景北寺塔景观。走过拙政园东园,穿过通往中园倚虹亭的洞门,领略到了著名的“涉门成趣”、“入园见塔”景观。
站在迤逦的长廊前放眼望去,视线掠过水木旷远的水面、曲桥、方亭,看到远处北寺塔影,这是将园外三里开外的北寺塔借入园中,使拙政园景更加幽深起来,这就是拙政园“借景”的“远借”神来之笔。
借景是中国传统园林的重要理念和技法之一, “其(造园)妙在借景,而不在造景”,《园冶》“借景,林园之最要者也”。为了保护拙政园这一园林专家陈从周所称赞的“极妙的借景”,苏州市对整个老城区的建筑限高24米,尤其是拙政园和北寺塔之间的建筑高度不能超过北寺塔三层。
看完拙政园的借景景观,我漫步拙政园中园、西园,在亭台楼阁、曲桥游廊间,边欣赏拙政园嘉宾亭、松风水阁、见山楼、倒影楼、谁同坐轩等的经典景点,边寻觅蜡梅的芳踪。
离开拙政园,来到附近的狮子林。
狮子林与拙政园、留园、沧浪亭合称为“苏州四大名园”。狮子林始建于元代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原为佛寺后花园,为苏州为元代园林的代表,至今已有650多年的历史。原为佛教弟子“相率出资,买地结屋”为高僧天如禅师惟则所建的禅林,初名“狮子林寺”,后易名“普提正宗寺”、“圣恩寺”,因园内“林有竹万,竹下多怪石,状如狻猊(狮子)者”,又因天如禅师维则得法于浙江天目山狮子岩普应国师中峰,为纪念佛徒衣钵、师承关系,取佛经中狮子座之意,故名“师子林”、“狮子林”。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73岁的大书画家倪瓒途经苏州曾参与造园,并题诗作画(绘有《狮子林图》),使狮子林名声大振,成为佛家讲经说法和文人赋诗作画之胜地。
清康熙公元1703年南巡赐额“狮林寺”,后来寺、园分开,取名涉园,变为私产。清乾隆六下江南必游狮子林,先后赐“镜智圆照”、“画禅寺”及现存“真趣”等额匾,甚至在圆明园、承德避暑山庄都仿建了狮子林。1917年颜料商贝润生购得,经年整修、扩建。
狮子林园内四周高墙深宅,曲廊环抱。以中部的水池为中心,叠山造屋,移花栽木,架桥设亭,使得全园布局紧凑,既有苏州古典园林亭、台、楼、阁、厅、堂、轩、廊之人文景观,更以湖山奇石,洞壑深邃宛转,曲折盘旋,如入迷阵,有“咫足山林”意境。不过,在不大的庭院里聚集那么多的假山,并不合乎我疏旷的宋明园林审美意趣。
走进园内,过燕誉堂,漫步长廊,穿梭于假山亭阁楼台之间,时或可见庭院内绽放的蜡梅和梅前留影的古装女子。
离开狮子林,打的赶往沧浪亭。
沧浪亭是苏州现存历史最为悠久的古代园林,始建于北宋,与狮子林、拙政园、留园一齐列为苏州宋、元、明、清四大园林代表。
北宋庆历五年(1045年)苏舜钦流寓吴中,以四万贯钱购废园筑亭,因感于“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题名沧浪亭,自号沧浪翁,并作《沧浪亭记》。欧阳修应邀作《沧浪亭》长诗,诗中以“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题咏此事。
沧浪亭园外景色因水而起,是园门外景色最为幽美的苏州园林。园门北向而开,前有一道石桥,一湾池水由西向东。
走过石桥,进入园内,入门即见一座小山,山上植以古木。山顶上的古亭就是沧浪亭,亭立山岭,高旷轩敞,石柱飞檐,古雅壮丽。
亭上镌刻的对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为清代学者梁章钜所题的集句联,上联出自欧阳修《沧浪亭》诗中“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下联出自苏舜钦《过苏州》诗中“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句。
沧浪亭建筑大多环山而建,并以复廊相接。复廊将临池而建的亭榭连成一片,同时又可通过长廊上一百多扇窗芯图案各异的漏窗两面观景,使园外之水与园内之山自然地融为一体,造成了山、水互为借景的效果,同时也弥补了园中缺水的不足,形成了苏州古典园林独一无二的开放性格局。沧浪亭的这条复廊是园林借景的典范,誉为苏州古典园林三大名廊之一。
沧浪亭小山的西南侧有座建于清同治十二年的看山楼,取“有客归谋酒,无言卧看山”之意。原先应该可以凭楼远眺苏州楞伽、七子和灵岩、天平诸山,而今视线已被园外近乎咫尺的高楼所遮挡,旧景已不复见。
仰止亭名取《诗经》“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之意。亭内嵌有御题文徵明小像石刻,是珍贵的历史文物。
清香馆取唐李商隐诗“殷勤莫使清香透,牢合金鱼锁桂丛”之意,故名。馆前一道漏窗粉墙,自成院落,院内数株蜡梅花蕊绽放,树下花前一古装妙龄女子在手执一卷线装书留影,一幅美景吸引了不少摄影爱好者。
离开沧浪亭已近下午四时,夕阳西沉,便想抓紧时间去盘门和吴门桥欣赏一下夕阳下水陆萦回的美景。
急步赶到苏州古城西南隅的盘门景区,景区最著名的是盘门三景:“盘门”水陆城门、横跨古运河的“吴门桥”、临流照影的“瑞光寺塔”。
进入景区,迎面就是瑞光寺塔。此塔始建于宋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约历24年而成。后经多次重修。
瑞光寺塔有八面七级、楼阁式,高约43米。顶为砖木结构,塔身为砖砌,底开四门,二、三层八面开门,四层以上复为门开四面。垂直轮廓逐层收缩,略成微曲,其形秀美古朴,体现了唐宋之际古塔的风格和结构特点,是宋初南方砖木结构楼阁式塔之佳构。
伫立塔前,落日余晖下的瑞光寺塔有了一份朦胧的古意。
过瑞光寺塔,眼前是一泓水面,名为“太极放生池”。池畔一座应该是近些年新建的仿古楼阁丽景楼,二层檐下挂有“雄甲三吴”匾额。
过丽景楼来到盘门前,盘门是国内现存唯一的水陆并联城门,是苏州古城的标志之一.有“北看长城之雄,南看盘门之秀”之说。
苏州古城初建于春秋时期,盘门始建于公元前514年,为吴国“阖闾大城”八门之一,至今已有2500余年。现存盘门城门为元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在原址上重建,后张士诚增筑瓮城,明清时又数次修缮。盘门由水陆两门、瓮城、城楼和两侧城垣组成,水陆门对峙,呈曲尺形,颇具壮观,为海内仅有。
沿着北侧登城坡道登上城台,城上筑有垛墙,沿外墙置驰道、射孔、炮洞、闸口及绞关石等防御设施,两侧城垣至今保存完整,城墙全长300多米,高5米多。
站在城头看盘门陆门城楼,陆门为两重,城门间建有周长约180米方形瓮城,瓮城墙高8.1米,下以条石为基,上砌城砖。
水门在陆门南侧,由相距4.6米的内外两重城门组成,纵深24米,前后分置水闸和木栅,两门之间有暗道通向城楼。
走下城台,来到盘门侧畔的吴门桥。
京杭大运河上的吴门桥,始建于宋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重建,南北走向,桥身全长66.3米,中宽4.8米,拱券净跨16米,矢高近10米,系用金山花岗石砌成,杂有少量宋代旧桥所遗的武康石,造工精致,气势不凡,据说是姑苏现存最大最高的单孔古石拱桥。桥南北各有48个桥阶,桥孔形如满月。
拾级而上,但见运河两岸景色优美,盘门城楼巍峨,瑞光寺古塔生辉,远景近水风景入画。
走下吴门桥,时近下午5时,踏上归程。回望吴门桥,暮色中古桥隐约,古运河烟波迷蒙,姑苏渐远。
上一篇:2023秋冬季游江苏(三)苏州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