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海寺又名莲性寺,始建于隋唐,元代重修。
法海寺的法海,大概就是白蛇传中金山寺的法海和尚。历史上的法海真有其人,乃是一位高僧。
法海俗名裴文德,唐代名相裴休之子。唐宣宗大中三年(849),少年少裴文德代替身患恶疾的皇子到今湖南省宁乡县的密印寺出家,密印寺主持灵佑禅师赐其法号为“法海”。
法海苦行修炼后,云游到镇江氏俘山荒林中驻锡修禅。唐宣宗敕令修建“金山寺”,由朝廷供养。法海禅师被称作金山寺的“开山裴祖”。
清康熙四十四年,康熙帝南巡时,赐法海寺名为“莲性寺”。咸丰年间莲性寺毁于太平天国兵火,光绪中叶又重建。
1949年后,莲性寺曾一度改为素菜馆。文革期间驱散僧众,佛像、匾额皆毁。现在所见,是1996年起开始整修新建的。
法海寺有御碑亭。其中刻有乾隆御书的题诗,诗云:“一朵花宫结净因,周环绿水漾波新。歌台画舫何妨闹,恰是亭亭不受尘。”
参观完了法海寺,跨过藕香桥去往徐园。
藕香桥原名法海桥。始建于明朝嘉靖四年(1525),后由扬州卫指挥火晟重建。现在所见是1963年整修的。因为桥下遍植荷花,所以改桥名为藕香桥。
藕香桥下有不少千年古树。这棵三角枫因一树“三连理”而出名。为了突出喜结连理的主题,在“连理枝”旁竖立了一组民国人物雕塑。
来到了桃花坞。根据资料,徐园所在的位置也是清代桃花坞的部分旧址。现在的桃花坞只是盆景和花卉的展览。
来到了徐园。因为妻子姓徐。所以二十年前来瘦西湖时,就对徐园有深刻的印象。旧地重游,自有一番感慨!
徐园原址是清初的韩园桃花坞。民国四年,被改建成扬州军政府都督兼国民革命军第二军上将军长徐宝山的祠堂。当时是由徐宝山的旧部、家眷和扬州士商筹款建造的。设计者是宝应县的同知杨丙炎。徐园占地仅0.6公顷,但整个庭院布置精巧,错落有致,很有情调。
这是徐园的大门。门额上的“徐园”两字是由徐宝山的生前好友、扬州名士吉亮工所写的。
吉亮工生于清咸丰七年,光绪十七年中举。生平清高孤傲,无意仕途。吉亮工曾赠联徐宝山:“从来名士皆耽酒,自古英雄不读书"。民国3年,徐园建成祭祀徐宝山时,吉亮工曾撰联曰:“感慨意如何,煮酒话当年南北;英雄人不见,看花到今日园林。”
所题的“徐园”两字很有看头:“徐”字为行楷,而“园”字却带行草,字形像一只笼中困虎。因为徐宝山生肖属虎,秉性刚猛,绰号称为“徐老虎”,这个字的写法确实很有意义。吉亮工题字当年病逝,这两个字是他的绝笔。
这是徐园的主建筑——听鹂馆。这里本是徐宝山的飨堂,1951年“徐园”全面改造,改为“听鹂馆”。
听鹂馆面阔三间,单檐歇山顶。四周设围廊。前廊柱上挂有两付楹联。中间的楹联是:“绿印苔痕留鹤篆;红流花韵爱莺簧”落款:陆润庠。
外侧的是:“江波醮绿岸堪染;山色迎人秀可餐”。
堂内横匾“听鹂馆”,中堂楹联是:
“斗酒双柑,三月烟花来胜侣;湖光山色,四时风物待游人”。
落款:李圣和。
听鹂馆前侧,有碑亭。亭内有1917年所立的《徐园碑记》。碑文记叙了徐宝山的功绩和建园始末。此碑由吴恩棠撰文,汪桂林手书。
这是碑亭前的铁镬。铁镬共两只,直径约七尺,厚二寸许。相传为南北朝萧梁时期的镇水神器,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
这两只铁镬原本收藏在大虹桥的观音庵。1921年移来此处。铁镬旁还有1924年所立的《徐园铁镬记》石碑。碑文为焦汝霖所撰、书画名家陈含光手书。
这里是徐园的副馆——“春草池塘吟榭”,此馆系由原来祠堂的东客厅改成。充满着诗意的馆名取自谢灵运的《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前廊柱上的楹联为:“笔落青山飘古韵;绿波春浪满前陂。”
游览完了徐园,走过春波桥来到了对岸的“小金山”。
金山本是地处镇江西北,长江中的一个小岛。岛上的金山寺因为“白蛇传”中的“水漫金山”而闻名天下。后来,金山与陆地连成了一片,游人可以直达。
小金山是瘦西湖中的一个人工岛屿。乾隆22年,皇帝准备南巡扬州。扬州的士商为了拍皇帝的马屁,开挖水道,打通瘦西湖至蜀冈的水路,以便龙舟巡游。挖出来的土石堆积在湖中,成为一个人工岛屿——梅岭。在梅岭上修建了许多景点,“梅岭春深”成为一道景点。这就是小金山的来历。据说当时的花费是二十万两白银!可见扬州盐商的财力有多么的雄厚!
小金山诸多景点毁于太平天国的战火。后来在光绪年间又再次复建。
这是小金山院门。这里是民国时候,小金山湖心律寺山门的旧址。门额上的“小金山”三个篆字,是扬州印坛名家桑愉书写的。
门前的一对石狮是明代遗物。原来放置在北来寺,于1961年移来此地。
进门以后,来到了关帝殿。
关帝殿前,有一块放置在太湖石上的船形奇石。奇石呈天然盆景状,长为262cm,宽为88cm。据说这是北宋“花石纲”遗物,1953年从东圈门“壶园”移来。
小金山为什么会有关帝殿?
据说当初在湖中堆土造山,屡堆屡塌,工头束手无策。有天晚上做梦,看见关帝爷正带领士兵正在打梅花桩,将木桩成组打在河心,然后堆土成山。工头突然醒悟,立即仿效打桩,果然一举成功。后来乾隆闻听,龙颜喜悦,加以重赏。为了纪念关王爷的恩泽,建造了这座关帝殿。
关帝殿三间面阔,单檐歇山顶,殿前设廊。廊柱上挂有楹联:“弹指皆空,玉局可曾留带去;如拳不大,金山也肯过江来。”
上联是指苏东坡与佛印在金山下围棋,以玉带为赌注的故事。此联对仗工稳,而且很有情趣。
关帝殿院落虽然不大,却很有格调。
东侧有临湖而建的“琴室”,分为前后两进。
一进门柱上挂有楹联:“一水回环杨柳外,画船来往藕花天”。
通往后厅的门额上悬“琴室”匾,“琴室”两字是由近代篆书名家谭大经题写的。后面附一长段跋文。是由清末民初书法家包契常书写的。跋文为:“沈约《宋书·徐湛之传略》云:‘广陵旧有高楼,湛之更加修整起风亭、吹台、琴室、月观,果竹繁茂,花药成行。’吴薗次考其遗址,即是此山。今补署斯额。虽非徐氏之旧,聊存四景之故实云尔。”
后面的第二进厅堂,正面中堂是一幅瘦西湖全景图,两旁对联:“借取西湖一角,堪夸其瘦;移来金山半点,何惜乎小”。很有意境!
出关帝殿,沿湖西行,来到“湖上草堂”。
湖上草堂始建于清朝嘉庆年间。草堂面阔三间,悬山顶。堂前设前廊,廊柱上挂有楹联:“莲出绿波,桂生高岭;桐间露落,柳下风来”,为扬州诗人秦子卿所书。
堂上挂横匾,是由嘉庆年间扬州知府伊秉绶手书的“湖上艸堂”。
草堂后的山坡上有凉亭,亭上有匾曰“寒竹风松”,为清代诗人阮元所题。亭柱楹联“江秋逼山翠,日瘦抱松寒”,为郑板桥撰,柳曾符书。
亭下有木桩盆景,名为“枯木逢春”。此景由唐朝银杏枯木、枯枝和藤本凌霄组成,外面以石栏包围。盆景前立有刻石。上面刻着一段文字:“古木逢春,原是唐代银杏,遭雷劈断。后植凌霄,攀援而上。春末夏初,花红叶茂,似枯木逢春。”
“湖上草堂”西北近处,有临湖而建的“绿荫馆”。绿荫馆前临湖的平台有石栏杆。游人在此,凭栏远眺,可谓快意也。在这里可以看到北岸的“澄鲜水榭”,更像是图画一般。
“绿荫馆”面阔三间,三面围廊,南为槅扇,两山各开方窗。檐下悬横匾“绿荫馆”三字,为刘海粟所题。前廊柱挂有陈重庆的集句联:“四面绿荫少红日;三更画船穿藕花”,由刘海粟夫人夏伊乔书写。
厅堂正面悬挂横匾“绿篠沦涟”,由清朝陈重庆题写。后面有一段跋文云:“此处旧名绿荫馆,二分竹,三分水,致佳境也。取康乐诗句,改题此额。”其中“绿篠”,乃指翠绿的小竹;“沦涟”,形容水波起伏。
两边立柱也有楹联:“仍从水竹开轩,免辜负十里春风、二分明月;偶向湖山放棹,为领略红桥烟雨、白塔晴云。”是由晚清文人徐兆裕撰联,张欣之书写。词句分别源自唐杜牧《赠别》“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及唐徐凝《忆扬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下联的“红桥烟雨”和“白塔晴云”出自于扬州二十四景中的“虹桥揽胜”、“四桥烟雨”和“白塔晴云”。
这是“月观”,前廊柱上的楹联是:“莲出绿波,桂生高岭;桐间露落,柳下风来”。
再向北行,就来到了玉版桥。过玉版桥是对岸的澄鲜水榭、乾隆茶馆等景区。
我们不去北岸,返回绿荫馆,再向西,是一溜长堤。长堤的末端,有方亭,名曰:“吹台”。因为乾隆在这里钓过鱼,所以又称为“钓鱼台”。吹台为重檐四方亭,黑瓦黄墙,东面装木刻缕空落地罩隔。檐下挂有横匾,是刘海粟题写的“钓鱼台”三字。两边挂有集唐朝徐洪和杜甫诗句而成的集句楹联:“浩歌向兰渚,把钓待秋风”,由启功手书。
厅内挂有横匾“吹台”,由沙孟海题题写。
临湖的三面都开有圆洞门。从西侧圆洞门看去,正好是“五亭桥”一景,从南面圆洞望去,乃是“白塔”。向北望去,可以看到北岸的“澄鲜水榭”,几幅圆洞所望,恰如图画一般,其借景手法,令人钦佩。
从小金山回到徐园,然后沿湖向南走去。这一溜杨柳岸,正是24景中的“长堤春柳”。
“长堤春柳”最初为乾隆年间的盐商黄为蒲所筑,南起大虹桥,北至蜀冈,沿岸遍植桃柳。咸丰年间,由于太平天国战乱而荒废。后来的长堤春柳只是从大虹桥西岸至徐园,是民国四年由宝应县同知杨丙炎所整修的。
长堤中途有凉亭,就是我们刚在游船上见到的“晓烟亭”。
“晓烟亭”半倚湖岸,半立水中。亭内有横匾“长隄春柳”为清朝书法名家陈重庆所书,外面也有横匾,就是我们在游船上所见的“中流自在”。
两边亭柱挂有楹联:“佳气溢芳甸;宿云澹野川。”
“晓烟亭”始建于民国四年,当时名为“拂柳亭”。现在所见,是1956年重修的。
再继续向前,便来到了南门。这样就结束了瘦西湖是游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