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扬州瘦西湖游记
UP ChinaTravel
2024-07-24 00:34:22
0

2020年1月17日,我与夫人一起驱车到达了扬州,虽然早就知道了诸如“烟花三月下扬州”、“绿杨城郭是扬州”等数不清的名言佳句,虽然我也曾经多次途径扬州,但一直以来都没有机会停下自己匆匆的脚步,去静下心来看看风景。今天正好是个机会,应我大学同学黄汉夫妇的盛情邀请,终于来到了瘦西湖边,可以好好欣赏一下传说中的瘦西湖的芳容。等我看过之后,在我的眼中,所谓的的瘦西湖不过就是一条河而已。至于为什么与西湖攀上亲戚,是因为清代的时候有一位钱塘诗人汪沆从杭州来到扬州,见到此处风光,忍不住写了一首咏赞美的诗:“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于是乎,硬生生地把扬州的一条护城河,又叫“保障河”,变成了闻名遐迩的“瘦西湖”,而且,瘦西湖也成为了扬州的代称,就如提到杭州,即为西湖。自古文人多自情,扬州自然也是乐享其成。

 

我们从瘦西湖一座建筑恢宏的西大门进入景区,门楣上的“瘦西湖”三字匾,是扬州已故书法家孙龙父的手笔。从入口处出发,穿过林荫道,跨过曲尺桥。绿树掩映之间,一座体量颇为可观的二层式楼宇映入眼帘,这便是我们此行的第一站熙春台。熙春台是二十四桥景区的主体建筑,与小金山遥遥相对,这里也是扬州“二十四景”之一的“春台明月”的所在地。“熙春”一词出自老子的‘众人熙熙,如登春台’,表现了一种春日登高,人来人往摩肩接踵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境界。相传当年乾隆皇帝巡幸江南时,扬州盐商曾在这里为乾隆皇帝祝寿,所以这一景又被称为”春台祝寿”。皇帝本人亦在此观赏过瘦西湖美景,并留下了许多诗篇。

 

熙春台建筑的主要形制为两层式歇山顶楼阁,墙面以其他扬州当地建筑一样为青灰色砖石砌筑而成,门窗梁柱等主要木构件为深棕色,处处体现出皇家园林的宏大气派,选用了白玉的玉体金顶、碧绿色的琉璃瓦,更是同周围的蓝天绿树格外相称。从正面望过去,挑出的楼阁与檐角好似大鹏展翅一般,显得气势雄浑、壮丽巍峨,正面的匾额上,写着“熙春台”与“春台祝寿”两组鎏金大字,彰显着皇家君临天下、至高无上的气势,而各种雕花门窗又颇为精巧细致,也透露着江南水乡特有的婉约细腻,令人回味无穷。

 

熙春台主楼富丽堂皇,门前千米平台,场面大气恢弘,二楼是喝茶的地方,古色古香,几架古筝在身着古装的纤纤玉指的弹拨下,美妙的旋律让人感觉穿越到了久远的唐宋年代。 熙春台可以称得上是瘦西湖内最佳的观景平台,从熙春台二楼的窗户望出去,五亭桥和瘦西湖尽收眼底。主楼的左右两侧,一边是游廊假山,极具南方花园的变化之美,山水平远,楼台错落,成为瘦西湖上的经典画面。另一边是曲廊十字阁,种植着黑松、金桂一类植物的砌石花坛,且有复道与重檐亭相连。从此处向前眺望可将周围风景一览无余、尽收眼底。碧绿色的水面仿佛一面泛光的铜镜,将周围的蓝天白云、绿树红花与亭台楼阁倒映其间,徜徉于湖光山色之间,仿佛在欣赏着一副运动中的风景画。

 

在熙春台的西北方向不远处,便是著名的“二十四桥”,相传唐代在这座桥的周围住着二十四位婀娜多姿、能歌善舞的妙龄女子,人称“二十四娇”,由于当时“娇”与“桥”自读音相近,于是便以讹传讹,留下了“二十四桥”这个典故,更是成了一处地标性的景致。历朝历代的文人雅士,对此景多有歌颂与描述,如唐代杜牧便留下了“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这样脍炙人口的诗句。

 

二十四桥景区有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布置得富有诗意。二十四桥是一座由山涧栈道、单曲拱桥、三折平桥和吹箫亭相连而成的组合桥。山涧栈道由黄石垒成,雄浑古朴。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一座汉白玉砌成的单孔拱形石桥,汉白玉栏杆,如玉带飘逸,似霓虹卧波。中间的桥洞如镜框一样,将水面与岸边的风景围合在其中,形成了类似于风景画的效果。桥长24米,宽2.4米, 桥上下两侧各有24个台阶,围以24根白玉栏杆和24块栏板,可谓是与“二十四”结下了不解之缘。洁白栏板上彩云追月的浮雕,桥与水衔接处巧云状湖石堆叠,周围遍植馥郁丹桂,使人随时看到云、水、月、花,体会到“二十四桥明月夜”的妙境,遥想起杜牧当年的风流佳话。与桥衔接的是曲尺形状的三折平桥,人们走在其中,每个位置看到的景致各不相同,终点处是“吹箫亭”,命名来源于诗中的典故,造型精巧通透,颇为别致,一系列的造景组合,形成了诗画与故事的意境,令人不由得想起当年两岸的繁华。

 

  二十四桥景区包括熙春台、玲珑花界、小李将军画本、望春楼和二十四桥。我们沿着水边来到了一处绿荫环绕、花团锦簇的院落,青灰色砖石的硬山顶茶室在外围廊道的映衬下显得古色古香,庭院中的太湖石花坛原本种植有牡丹、芍药一类的花卉,人称“玲珑花界”,玲珑花界是广陵芍药的观赏之地。宋朝有“洛阳牡丹,广陵芍药’’之说,欧阳修有过这样的诗句:“琼花芍药世无伦,偶不题诗便怨人;且向无双亭下醉,自知不负广陵春。”芍药高1米左右,具纺锤形的块根,并于地下茎产生新芽,新芽于早春抽出地面,初出叶红色,茎基部常有鳞片状变形叶,中部复叶二回三出,小叶矩形或披针形,枝梢的渐小或成单叶。花大且美,有芳香,花期4-5月。芍药花有红叶黄腰者,号金带围,是种非常罕见的花,不同于一般的芍药。史书近千年内记载只开过6次。韩魏公为扬州太守时,得金带围四株,便邀3位客人来赏,时王壄为郡卒,王安石为令官,皆被邀,还缺一人。此时花开已盛,韩魏公便说:今日有客经过,即邀他共赏,至傍晚,门下人报陈升之太傅到。韩魏公便留住了他,次日开宴,折金带围欣赏,并插之于官帽之上。在后来十年中,4人先后成为宰相。

 

与玲珑花界隔湖相对的建筑是望春楼、小李将军画本,建在汉白玉栏杆围成的平台上,江南水乡风格的白墙灰瓦,在冬日艳阳的映衬下显得分外柔和,呈现出一幅江南园林的风格,建筑布局从属于熙春台,色调显得清新淡雅,完全体现了南方之秀。望春楼主体建筑为一座临水的厅堂与两层式的楼阁,下层南北两间分别为水院、山庭,将山水景色引入室内,与周围的山水、树木一类景色完美融合在了一起,楼上门窗卸去就可变成露台,是中秋赏月的好地方。小李将军指的是唐代大画家李思训的儿子李昭道,这一对父子不仅擅长带兵,而且开创了金碧山水画派。所谓“花为画本,月是诗源”。取名小李将军画本是指此地的美景是小李将军作画灵感的源泉。

 

我们继续沿着水面向东前行,从岸边的水榭向北侧望去,沿岸的杨柳随风摆动、显得轻柔灵动、婀娜多姿,树木则形态各异、层层叠叠,形成了变化丰富的林冠线。隔着开阔的水面,一座姿态奇特的桥梁进入了我们的视野,这便是瘦西湖乃至扬州的标志建筑五亭桥,因建在莲花堤上,且亭廊的正面形状形似莲花,故又名莲花桥,如果从空中鸟瞰,非常像是一朵大而美丽的莲花浮在瘦西湖上。这座桥建于建于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是当时的扬州两淮盐运使与当地盐商一道为了迎接乾隆皇帝巡幸,特雇请能工巧匠设计建造的。造型模仿自北京北海的五龙亭与十七孔桥,别出新裁地将亭和桥结合成一体,“上建五亭、下列四翼,桥洞正侧凡十有五。”建筑风格既有北方的雄浑刚健,亦不失南方的清灵秀丽,可谓兼得南秀北雄之妙。中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教授曾评价说:“中国最古老的桥是赵州桥,最壮美的桥是卢沟桥,最秀美的、最富艺术代表性的桥,就是扬州的五亭桥了”。

 

五亭桥上的造型典雅秀丽,建有极富南方特色的五座攒尖顶风亭,亭上有宝顶,檐角向着四个方向伸展,仿佛振翅欲飞的凤凰,亭外挂着风铃。亭内彩绘藻井,精雕细琢,富丽堂皇。亭子顶端的金色瓦片配合朱漆梁柱,配以白色栏杆,更是显得奢华壮丽。五龙亭临水而建,中亭曰龙泽,重檐下方上圆,象征天圆地方;西亭为涌瑞、浮翠,涌瑞为方形重檐,浮翠为方形单檐;东亭为澄祥、滋香,澄祥为方形重檐。五亭皆绿琉璃瓦顶,亭与亭之间有石梁相连,婉转若游龙,另龙泽、滋香、浮翠三亭有单孔石桥与石岸相接,珠栏画栋,照耀涟漪。扬州五亭桥无北海开阔水面,当然无法把五龙亭照搬。但聪明的工匠别出蹊径,将亭、桥结合,形成亭桥,分之为五亭,群聚于一桥,亭与亭之间以短廊相接,形成完整的屋面。

 

五亭桥下则是具有北方建筑特色的厚实桥墩,和谐地把南北方建筑艺术,把园林设计和桥梁工程结合起来。五亭桥的桥墩由12大块青石砌成,形成厚重有力的“工”字型桥基。五亭桥的桥身由大小不一形状不同的卷洞组成,在保障受力均匀的同时,也使桥身的结构更加轻盈通透。造桥者把桥身建成拱卷形,由三种不同的卷洞联系,桥孔共有十五个,中心桥孔最大,跨度为7.13米,呈大的半圆形,直贯东西,旁边十二桥孔布置在桥础三面,可通南北,亦呈小的半圆形,桥阶洞则为扇形,可通东西。正面望去,连同倒影,形成五孔,这样就在厚重的桥基上,安排了空灵的拱卷,在直线的拼缝转角中安置了曲线的桥洞,与桥亭自然就配置和谐了。难怪后人把桥基比成北方威武的勇士,而把桥亭比做南方秀美的少女,这是力与美的结合,壮与秀的和谐。桥下列四翼,正侧有十五个卷洞,彼此相通。每当皓月当空,各洞衔月,金色荡漾,众月争辉,倒挂湖中,泛舟穿插洞间,别具情趣。正如清人黄惺庵在《望江南百调》中赞道:“扬州好,高跨五亭桥,面面清波涵月镜,头头空洞过云桡,夜听玉人箫。”

 

我们顺着坡道走到桥顶端,站在最中间的重檐顶凉亭环顾四下,周围湖光山色尽收眼底,不远处有一座白墙灰瓦的水榭,是民国时期扬州乡绅陈臣朔所修建的别墅,建于1921年,因其像水鸟一样浮于水面,故名曰“凫庄”,堪称瘦西湖中的蓬莱仙境。构景特色尽量取小,细巧玲珑,庄上亭、榭、廊、阁小巧别致。东为水榭,西设水阁数间,周围有围廊凭水环绕,仅在南面设曲桥与湖岸连接。凫庄之胜在环于水而又凫于水,反映出当时的园主人希望自己的生活可以自主沉浮,如今这里有平台雕栏,可以露天而坐,凭水而眺。西侧有一道曲廊拂水,可以于此仰视桥亭之美,俯视游鱼之乐。在此处仰观五亭桥,只觉金碧辉煌,气势赫赫;从桥上向看凫庄,则可感到江南园林的怡人风情。

 

走过凫庄,前面就看见一条长埂筑于湖中,埂的顶端是一座非常小巧的黄色亭子,这便是吹台了。最初设计者的本意是在乾隆游湖时,乐队在其中弹奏江南丝竹,以助游兴,所以称为“吹台”。相传乾隆皇帝在这里钓过鱼,所以又叫钓鱼台。不过,这个小小的扬州钓鱼台还是中国名亭建筑的典范,是中华园林艺术“借景”达到顶峰的代表作品。钓鱼台三面临水,各有圆门一孔。从钓鱼台前右侧看去,正中圆洞恰好收入“五亭桥”一景,左面圆洞正好收入“白塔”一景,俨然两张独幅画面,其借景手法之巧,令人钦佩。这“钓鱼台”三个字由刘海粟先生亲笔题写,两旁对联“浩歌向南渚,把钓待秋风”是启功题写的。

 

我们一行沿园路前行,北岸一侧基本上是相对开阔的草坪与高低错落、层层叠叠的密林,时不时还有几只鸽子飞过,富有现代生活的气息。不远处是玉板桥,其始建于明朝末年,原本是木质结构,后年久失修,便在重建时改成了砖石结构并流传至今。

 

走过玉板桥,来到了瘦西湖的湖中之岛,就看见号称扬州最大的树桩盆景“枯木逢春”。扬州的市树有两种,一种是柳树,因为杨州白古右“绿杨城郭是扬州”的美誉,第二种是银杏,因为它的树龄一般都比较长,能够体现扬州的历史。这棵树是唐代的时候种在扬州古木兰寺的银杏树,到现在有一千多年,后遭雷劈后只剩下枯断的树干,但树纹流畅具有观赏性。后人经过构思,移至这里,在其后栽一凌霄,凌霄是藤本植物,攀附其上,每到夏天,凌霄花妍叶茂,开出桔红色喇叭花,远远看去,似乎古木又活了,故取名为“枯木逢春”,成为园内一景。

 

   

 小金山是瘦西湖景区中的最大岛屿,当时扬州豪绅为了打通瘦西湖至大明寺的水上通道,在瘦西湖之西北开挖了莲花埂新河,挖河的土堆成了一座小山,这就是今天的小金山,原名长春岭。小金山四周环水,水随山转,山因水活,山和园林都在湖心的小岛上,是一组依山临水的园林建筑群,现存建筑、假山等大部分为清代遗物。周围用黄石围砌成挡土墙,起到了装饰与固土护坡的效果。四下古树参天,林荫茂密,斑驳的树影均匀的撒在地面,令人感到格外舒适惬意。山上遍植梅花,每当冬季梅香四溢,引得游人纷纷来此踏雪寻梅,故又称“梅岭春深”,为清二十四景之一。

 

山上植松柏,山顶有“风亭”一座,是全园最高点,可俯瞰湖景,是瘦西湖主要风景点之一。它就是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所说的“瘦西湖看水最好,看月也颇得宜的地方。”风亭上面有一幅楹联“风月无边,到此胸怀何似;亭台依旧,羡他烟水全收”。风亭这个名字就是取自于上下联第一个字而得名的。由此可见,站在小金山顶上所领略的景致是非常美的,“山不在高,贵在层次。水不在宽,曲折则妙。”这就是瘦西湖和小金山的妙处。

 

小金山其实是清代乾隆年间一位候补知事程志铨因为梦中关羽所教打梅花桩的方法人工堆垒起来,据说当初推土成山时,犀堆屡塌,三年不成,程志铨非常着急。一次睡梦中看见关帝带领士兵打梅花桩,即将木桩几个一组打入河心,然后堆土即可不塌。他猛然惊醒,立即按关帝所示去做,十天后果然堆成。为了感激关羽托梦,程志铨特在小金山脚下建了关帝庙,关帝庙前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块钟乳石盆景,原产广西溶洞,钟乳石盆景传为宋代“花石纲”遗物。古代运输都是用船,编号计数十船为一纲,这是用船运送花和石头,所以称之为“花石纲”。北宋皇帝赵佶特别喜欢奇花异石,在他六十大寿之时,命人在京城开封建造万寿山,这块钟乳石在自南而北的运输过程中,由于方腊起义,被遗落扬州。小金山门前还有一对石狮,是明代末年的石雕。

 

关于“小金山”这个名字,有这样一段传说。当年扬州和镇江的两个和尚闲聊时,镇江和尚赋诗说:“青水也厌扬州俗,多少峰峦不过江。”而扬州和尚不同意这种说法,于是两人就下棋打赌,结果扬州和尚棋高一着,让扬州盐商将此景改名为“小金山”,并在庭院中挂了这样一幅对联:“弹指皆空,玉局可曾留带去;如拳不大,金山也肯过江来”。只用了一个“小”字,就把“金山”引渡过来,变“扬州俗”为“扬州雅”了。

 

杭州有西湖,扬州有瘦西湖,镇江有金山,扬州有小金山。一个是“瘦”,一个是“小”,为此,扬州国画院的老院长李亚如撰写了这样一副对子:“借取西湖一角堪夸其瘦,移来金山半点何惜乎小。”瘦为苗条,小得精巧,扬州在摹仿他人的同时,又创造了自己的独到之处。

 

小金山是瘦西湖上建筑最为密集的地方,历史上最早见于史书记载的风亭、月观、吹台、琴室、木樨书屋、棋室,如今全都集中在这里,高低错落有序,每座建筑布局都很别致。关帝庙的东面是琴棋书画建筑群,由“桂花厅”“棋室”“月观”三组建筑组成,庭院的名字叫静观,“静观”二字是清代金石名家邓石如所题。游览中国的园林很有讲究,不能是一般的走马观花。总的说来,赏园讲究大园动观,可以边走边看,也可以坐船游览,而小园宜静观,最好坐下来静静观赏。一进门的地方是整个院子最大最开阔的地方,拐角处则最窄,它采用了时放时收的手法,似乎是无限深远。从名字上看园子不大,但是站在拐角的地方却还没看到它的尽头,这就令人产生悬念,转过去到底有多深多远呢?从而吸引着人想要走进去观赏。从造园艺术来说,小院造得最成功的当属是它的围墙,花墙随势弯环,很自然地被处理成一座折叠的屏风形状,像一把扇子一样渐渐拉开,使人产生无限深远的感觉。花墙上设置了不同几何图案的花窗,透过花窗可借到窗外不同的景致,给人的感觉是园外有园,景外有景。同时小院还设置了四时不谢之花:春有牡丹、芍药。夏有结果的枇杷,秋天可以看到是一百年以上的桂花,冬天有腊梅和天竺,在庭院中细细观赏,就会有诗一般的联想。

 

扬州号称“中国的月亮城”,扬州的月色美,观月的地方也多,“月观”是其中之一。“月观”三楹坐西朝东,前面临着开阔的湖面,每当皓月东升,打开门凭栏而看,天上水中各有一月,双月交辉。不禁叫人感叹“今月古月,皓魄一轮,把酒问青天,好悟沧桑小劫;长桥短桥,画栏六曲,移舟泊烟渚,可堪风柳多情。”月观里挂着一幅对联是郑板桥撰写的“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月色如水,月光之水和真的湖水连成一片,于是瘦西湖也就不再瘦了,小金山虽然微不足道,但天上的云倒映在水中就像一座座的山峰,很自然地和前面的湖水连成一片,就满天是山了。通过把实景虚化,小景变大,把有限的园林空间化为无限的意境。月观不仅景致好,月观中的海梅家具也很有特点,雕刻的内容都和赏月有关。莲花、鸳鸯、荷叶,藕节是扬州木雕工艺的代表作品,工艺精致,式样古朴,真切地体现了乾隆年间扬州的木雕工艺。月观是临湖建筑的厅堂,四面皆为格扇,堂后是桂园。当八月桂花盛开之际,推窗赏月,清香四溢,天上水下两月同收眼底,此情此景,甚为动人。

 

与小金山一水之隔的便是徐园,是1915年于清桃花坞旧址改建的,为祠祀原驻扬州的第二军军长徐宝山而建,名为徐园,占地0.6公顷,小巧玲珑。园门形如满月,门额上草书“徐园”二字是晚清著名书法家吉亮工题写的,据说吉亮工在“徐园”两字的时候,刚挥毫时,心情还比较沉重,所以“徐”字为行楷,而后越写越激动,以至写“园”时,已按捺不住内心的激愤写成了行草。但利用“园”字的外框巧妙地把徐宝山的绰号“徐老虎”的“虎”字镶嵌在里面,成为扬州题额的一段佳话。

 

徐园内的主厅是“听鹂馆”,过去是徐宝山的享堂,现为游人休息场所,厅名取自诗人杜甫:“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诗意。馆内有一副楠木罩阁,采用上好的楠木精雕细刻而成,极为细腻,看似整体,实为三块拼合,只是接缝处理得极为细腻,是扬州现存罩隔中的精品,体现了晚清扬州的木雕工艺。听鹂馆前陈列的两只铁镬,是扬州的出土文物,据《铁镬碑》记载是南北朝萧梁时代的镇水之物,每只铁镬重约3吨,由此可见,早在1500年前,扬州的冶铁技术就已经相当的发达了。徐园构园手法十分高超,园中有一馆、一榭、一亭,花木竹石,恰到好处,充分体现了江南园林的精巧雅致,园中有黄石迭砌的荷池,池周点缀各种形态的山石,几株翠柳迎风飘舞,景色宜人。外有曲水,内有池塘,池水与湖水相通,是一座非常精巧的湖上园林,其中“春草池塘吟榭”为客座,宜于客人小憩,“疏峰馆”为客厅,宜于宴请宾客。“冶春后社”为诗社,宜于吟咏诗句。

 

从徐园出来,踏上小虹桥,站在桥上向东望去,顿时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前面就是“四桥烟雨”,也是清二十四景之一,初建于康熙年间,楼高二层,面西三楹,四面廊。登楼极目远眺,诸桥形态各异。向南看,有春波桥、大虹桥,向北看有长春桥,向西看有玉版桥、莲花桥,可贵的是诸桥近在咫尺,却桥桥造型各异,形状和色彩各不相同,风格趣味也是全然不同,这座楼通过对景手法把咫尺之内的不同桥景展现在眼前,同时又将湖上风光衔接起来,时放时收,有分有合,使每一个景区都呈现出不同的风韵。每当“山色空潆雨亦奇”之际,烟雨朦胧中,四座桥有远有近,有浓有淡,有高有低,领略的景致是“四桥飞跨烟雾里”。当年乾隆皇帝十分喜爱这里的景色,多次吟诗作赋,并亲笔御赠“趣园”。

 

在徐园的前面是一条数百米的长堤,这里也是清二十四景之一的“长堤春柳”,堤长六百余米,遍栽桃、柳,三步一桃,五步一柳,桃柳相间。每当烟花三月之时,春花缤纷烂漫,桃花盛开艳丽缤纷,柳丝婀娜起舞,飞扬如烟,似青烟绿雾,雨丝烟雾之中,依依柳色映衬一片姹紫嫣红,桃红柳绿,灿若云锦,漫步其间,确是游人销魂之处,使人留连。“长堤垂柳最依依,才过虹桥便入迷。”相传当年隋炀帝杨广为到扬州,下令开挖南北大运河,河道开挖好了之后,翰林学士虞世基建议在河的两岸种植柳树,一来可以遮荫,同时也可以保护堤坝。隋炀帝当年还亲手栽了一株柳树,并赐姓为“杨”,后来人们便称柳树为“杨柳”。

 

瘦西湖除了展示风光如画的美景,同时也有文化的内涵。如书画碑廊以歌咏扬州为主题,以明清、民国名人的诗词、歌赋、书画和扬州历史文化名人像为主要内容,共152间,长度越千步,是全国仅次于颐和园的第二长廊。每块碑刻长0.8米,宽0.4米,全部采用青石精心雕刻而成。碑廊第一部分是以郑板桥 “歌吹古扬州”为主题的歌咏扬州的书法绘画作品,勾勒出了300年来扬州文化的轮廓。还有以“诗画瘦西湖”为主题,展出了众多近现代文人歌咏瘦西湖的诗词绘画佳作。

 

我们继续游览着,不远处就是法海寺,始建于隋唐,重建于元代,清朝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南巡时赐名“莲性寺”,但世人仍称其“法海寺”。寺院四面环湖,南侧有石拱桥,桥下遍植荷花,花开时清香四溢,故名藕香桥。寺现存建筑有弥勒殿、大雄宝殿、藏经阁、白塔、云山阁。其中最具象征性的景物当属寺前庭院正中央的白色佛塔,是喇嘛教的象征,原属藏语系佛教中喇嘛教寺院的塔制,元代以降,渐行全国。白塔建于清乾隆四十九年 (1784) ,两淮盐总江春集资仿北京北海白塔在旧塔基上建造。史载仿北海琼岛春荫之白塔,高27.5米,由十三天、龛和塔基三部分组成,塔座全是砖雕的束腰须弥座,座为八角四面,每面三龛,龛内砖雕十二生肖像,象征一年十二个月,一天十二时辰,筑台五十三级,象征童子拜观音的五十三参图,相轮为十三层,象征天的最高处十三天。处处有象征,处处有暗示,扬州造园艺术的手法巧妙揉合于外来景致之中。白塔比例秀匀,玉立亭亭,有别于北海塔的厚重工稳。这真是北方之景到了南方也随乡入俗,雄壮之气锐减,窈窕气质倍增了。

 

扬州至今还流传着“一夜造白塔”的故事。该故事出于《清朝野史大观》。一天,乾隆在瘦西湖中游览,船到五亭桥畔,忽然对扬州陪同官员说:“这里多象京城北海的琼岛春阴啊,只可惜差一座白塔”。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第二天清晨,皇帝开轩一看,只见五亭桥旁一座白塔巍然耸立,以为是从天而降,身旁的太监连忙跪奏道:“是盐商大贾,为弥补圣上游西湖之憾,连夜赶制而成的”。据说,是八大盐商之一的江春用万金贿赂乾隆左右,请画成图,然后一夜之音用盐包为基础,以纸扎为表面推成的。尽管只可远视,不可近攀,但乾隆不无感慨地说:“人道扬州盐商富甲天下,果然名不虚传。”

 

我们在景区内慢慢行走,细细品味着瘦西湖的美景与文化,不知不觉时间已经到了中午,肚子也饿了,所以,我们结束了此次的瘦西湖之行。几个小时的时间,我们漫步于湖边,赏不尽湖光山色,听不完琴箫莺歌,美不够衣香人影。十里湖光,清澄缥碧;花木扶疏,连绵滴翠;亭台楼榭,错落有致;人文景观,独具风韵。瘦西湖,仍旧是众人的追寻之地。不论是泛舟湖上,还是湖畔漫步,它那迂回曲折,迤俪伸展之景观,犹如神女的腰带,媚态动人。在我的脑海里。瘦西湖的美丽景色自古以来就为世人神往。清人刘大观言;“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国享胜”。清人沈复在《浮生六记》中赞道:“奇思幻想,点缀天然。即阆苑瑶池,琼楼玉宇,谅不过此。妙处在十余家之园亭合而为一,联络至山,气势俱贯。”历史上李白、刘禹锡、白居易、杜牧、欧阳修、苏轼、王渔洋、蒲松龄、孔尚任、吴敬梓、郁达夫、朱自清等文化名人都在这里留下脍炙人口的篇章,数不清的名言佳句,流传千古,为瘦西湖增添了耀眼的浓墨色彩。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扬州早茶怎么吃?在扬州6天,去... 扬州人的生活可以用一句话概括: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所谓皮包水,就是扬州早茶,扬州人的一天...
避开人潮 盘点9个扬州小众又深... 自古以来,扬州都是文人墨客钟爱的风华之地,李白25岁游走四方,第一站就是扬州,恰逢十五写下举头望明月...
传说中扬州“早上皮包水,下午水... 扬州,是一座能让人静下来的城市。扬州慢,慢扬州,这华东休闲养生第一城,就是为了淮扬美食,也值得去一次...
扬州的深度古巷游———独家探访... 一、 前言之前已经写过扬州的个园、何园、瘦西湖、卢氏盐商住宅、朱自清故居等著名的景点。这次着墨于深藏...
游大明寺 ——历史与人文的积淀... 01|朝发 8月底的青岛,秋意...
扬州|这些知识点,让你的扬州之... 去扬州之前,我有很多疑问在心中。为什么叫扬州炒饭?为什么是扬州八怪?为什么金庸没来过扬州,却将韦小宝...
二十四桥春水绿,兰桡随处傍花行... 烟花三月的扬州总是令人心驰神往,周末突发奇想,随即便收拾心情出发扬州! ...
江苏游体验二:扬州瘦西湖 看携程上的景点介绍时就决定先乘船观景。进入景区,老伴儿愿意湖边步行看景,我就买票乘船。湖边有相邻两处...
烟花三月春游扬州 早上皮包水晚... 写在前面的话 对的时间去对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