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印象
UP ChinaTravel
2024-07-19 11:47:46
0

立秋刚过,北京的酷热并未消退它的霸道。临时起意带孩子去海边住几天,

遂选定了厦门。



海悦山庄


我们入住的酒店叫海悦山庄,坐落于厦门本岛东海岸线,丛林掩映,面朝大海,据说2017年开金砖国际会议时客人下榻于此。


自酒店沿海岸线往南几公里,就是游客云集的曾厝垵、游船码头、厦门大学和南普陀。酒店闹中取静,环境优雅。


鲁迅先生在厦门大学短暂任教时,给许广平信中写道:“楼就在海边,日夜被海风呼呼地吹着。四周的人家不多,我所知道的最近店铺,只有一家,卖点罐头食物和糕饼”。


百年前厦门海边基本啥都没有,加之鲁迅先生当初在厦大很不开心,所以对厦门没啥好印象。


而今天一切都变了。酒店也起来了,相同的地理位置,境况完全迥异。


卸下一身的疲惫,悠闲地漂在泳池里,看碧波微微起,白鸟悠悠下。


仰头即是蓝天白云,棕榈树高大俊拔,一时竟有种不知身在何处的感觉。


山一程,水一程,心向大海那畔行,日暮几帐灯。




鼓浪屿


在无边泳池里了痛痛快快褪去北京带来的燥热,我们向鼓浪屿出发了。


我特意查了一下岛和屿的区别——为啥叫“鼓浪屿”而不叫“鼓浪岛”?


岛屿常组合在一起用,“屿”可能指依附于大陆或岛周围,涨潮时和大陆或岛相离。


地图上看,鼓浪屿面积不大,又挨着厦门本岛,用“屿”相称,和厦门岛区分开来,说得通。


至于“鼓浪”之名,据传明朝才有。岛的西南海滩,有一块大岩石,两米多高、中有洞穴,每当涨潮水涌,浪击礁石,声似擂鼓,全岛可闻,人们称“鼓浪石”,鼓浪屿因此而得名。


上岛之后,自然要追根问源,一探究竟。找到石头不难,周围游人也不多。巨石静静横卧在沙滩上,离海水尚远。


我好奇,不知夜间涨潮,是否会漫过?要多大的浪,才能激起鼓锤之声?


忽而忆起苏轼的《石钟山记》来:“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那么这鼓浪屿,得其名,也与石钟山相类乎?


在鼓浪屿纵横交错的小街上漫步,有一种特别的感觉。

此时正值仲夏,却并不很燥热。到处是树木苍翠,奇花点缀。一路见不到车马的喧嚣,连共享单车都见不到一辆。


偶尔拉货的人力板车从身边过,一路吆喝着让行人躲闪,让人恍若回到几十年前。


漫步岛上,各种西式与南洋风格建筑,和谐地掩隐在绿色中,特别是小楼红瓦与绿树相映,显得格外赏心悦目。

建筑外的一堵堵围墙,将游人与建筑拉开距离。走几步,墙上就见一两块石碑,诉说着老建筑的岁月沧桑。


不时有几枝红花探出墙外,淡淡的幽香溢出,向游人暗示墙内曾经的辉煌。


围墙串缀成一条条小巷。在巷子里行走,似乎来到了梦中的江南。


坡道时上时下,蜿蜒曲折,略有几分重庆山城的感觉。我忽然就理解了为啥小岛上连自行车也没有。


来到街心小广场,或经过最美转角,忽而又看到一个小教堂,又恍若到了欧洲的某个地方。

若是驻足稍作盘桓,又能发现处处弥漫着南洋文化气息。


所有这一切,能相处得那么融洽,真的是毫无违和感。


徜徉在岛上,特色风情建筑在绿色中半遮琵琶、徐徐呈现,我不由得想起了上海黄浦江边的外滩。


但外滩的万国建筑,好似皇上选美一般,一字队形列阵排开;鼓浪屿的建筑,倒恰似美女分散花园各处,卷帘独眺,从各个角度欣赏,都别具风情。

而那种小巷的感觉,很容易让人想起江南的雨巷,只是少了几分雨巷的纤细与忧愁,多了几分阳光与温情。


如果说江南的小巷适合在雨天撑着油纸伞独行;那鼓浪屿的巷子就更适合恋人携手在黄昏的夕阳下漫步。


怪不得某个旅拍把这里当外景基地,那一对对的恋人,穿着婚纱礼服,都与鼓浪屿相约了呢。


如此一个花园小岛,素洁幽静,空气清新,两句陶渊明的诗又到了嘴边:“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难怪鼓浪屿被国家地理杂志评选为“中国五个最美城区之首”呢。


要我说,鼓浪屿就似一曲浪漫的钢琴小夜曲。

我的思绪,穿越到一百多年前。当时的鼓浪屿,该是多么的繁华?


面积仅1.78平方公里的小小一岛,拥有“万国建筑博”之美名。这美名的背后,是怎样的一部中国近代史缩影啊。


鸦片战争之后的几十年间,外国列强势力蜂拥而至,英、美、法、荷兰、挪威、西班牙相继在厦门设立领事并在鼓浪屿修建领事馆。


接下来,航运公司、商贸公司、银行、电报局等大批产业也应运而生。



紧跟着,英美教会为商人服务,也在鼓浪屿扎住脚跟。一批培养中国牧师、传道士的“圣道学教”,宣传宗教的教会学校在厦门、特别是在鼓浪屿,如雨后春笋般地冒了出来。



德国、日本等国也不甘落后,疯狂发展势力。厦门和鼓浪屿在那时落入半殖民地的深渊。


小小鼓浪屿,当时竟然坐拥13个国家的领事馆,以及几十家洋行。


令人叹息的中国近代史啊。不过,巧取豪夺的列强时代,俱已雨打风吹去。当年的舞榭歌台,如今只有我们游客来凭吊了。


曾厝垵


“曾厝垵”这个名称,我刚接触都没敢读出来,怕读错别字。


据同事讲,食在曾厝垵,行走在鼓浪屿。后来到了厦门,上了鼓浪屿,才渐渐体会这名称的含义。


鼓浪屿岛上,有景点叫“内厝澳”;在奶茶店,我也看到挂块牌子“李厝仙草茶”。


原来,这“曾厝、李厝”,类似我们以前叫的“曾宅、李府”。“垵”字望文生义,就是“有土即安”的意思。


那么“曾厝垵“要是按山东人的叫法,其实就应该叫“曾家庄”;东北人来了,就可能叫“曾家屯”吧?看来,到一个地方,要先了解一些当地的民俗文化,包括地名。


据说,曾厝垵原是一个临海小渔村,近几年随着厦门旅游业的兴起,逐渐发展成游客聚集地,有点类似北京的王府井,上海的城隍庙。


不论白日夜间,始终是游人摩肩接踵。我和孩子也来凑凑这份热闹。


走进熙熙攘攘的街道,空气中弥漫着铁板烧烤和海鲜味,还有各种现场制作的果茶、糖果的,香气四溢。


我们逛了一段,找了一处食客还不多的饭馆落座,品尝了当地特色烤生蚝,价廉物美,小二推荐的招牌姜母鸭也很地道,自制的甜品也不错。吃完饭,小朋友基本撑得走不动道了。随处溜达一下,消消食。


曾厝垵很多建筑能清晰可见南洋风情。当年福建沿海走南洋的很多,回来后建造了大量红砖古厝和南洋风格的"番仔楼",至今仍有保留。


古建筑前面两"进"的屋顶为马鞍脊或燕尾脊,最后一"进"却是南洋风味的"番仔楼"。如今,这些房屋都逐渐变成了商业用途。游客们边走边逛,很有一番味道。


即使是街边伴手礼小店,店面也和出售的礼品一样,一个个设计得精致、洋气而又有情调。女儿选了几件心仪的小礼物送朋友,我也忍不住挑了两张明信片作为留念。


福建与安徽、江浙一样,也盛产名茶。武夷山大红袍被誉为“茶中之王”;安溪铁观音也不逞多让,清香雅韵,独具“观音韵”;另有知名度较高的正山小种、金骏眉、永春佛手等,都名声在外。



据说,厦门人晚上不喝茶不睡觉。我们这次到了厦门,入乡随俗,茶自然要品一品,顺便带几罐茶叶回去。


有人忠告,旅游地的商品最好别买,我这算是“心甘情愿上了一当”。


出来旅游,快乐就行。



厦大和厦门名人



在我编的《中国地域文博》教材中,曾把“鼓浪屿”和“厦门大学”选作福建省的关键词。我们的《世界遗产中国篇》教材也有鼓浪屿入列。前面已交代过鼓浪屿来,再来说说厦门大学。


在我给小朋友新编的《中国地域文博》教材中,把“鼓浪屿”和“厦门大学”作为福建省的文博关键词。《世界遗产中国篇》教材也有鼓浪屿入列。前面已交代过鼓浪屿,再来说说厦门大学。


“厦大”之于厦门,恰似“清华北大”之于北京的地位,是厦门人自豪的城市名片。尤其听说厦大内的建筑都别具风采,连命名也颇有讲究,如凌云、映雪、囊萤、群贤、芙蓉等。


心仪已久,此番有机会带着女儿来,自然要去领略一番,顺便也让小朋友熏陶一下大学的氛围。


不过非常不巧,因为疫情,大学目前不对外开放,只能遗憾地“隔帘窥花影”了。但是,即使在院墙外,我们依然能感觉到厦大建筑的宏伟气魄。



鲁迅


厦门大学于上世纪20年代初由著名爱国华侨陈嘉庚创建,至今已有百年。学校一边是南普陀寺,一边是胡里山炮台。早期建筑清水墙、琉璃顶极富特色,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大学校园之一。


但曾在厦大短暂任教的鲁迅先生并不这么认为。


鲁迅在给许广平的信中,描述厦门大学是“硬将一排洋房,摆在荒岛海边上”。


现在看来,全国大学中,能有如此好的滨海地理位置、如此多的特色建筑,全国屈指可数。


鲁迅的愤懑,来自他在厦大不愉快的经历。


1926年,北平教育界环境恶劣,教授们经常拿不到工资。而另一方面,爱国华侨陈嘉庚进入事业鼎盛时期,财力雄厚,正筹备创办一所学术一流的厦门大学,校委会广发英雄帖,以超高的薪水聘京城著名教授学者前来任教。


当时林语堂、顾颉刚、沈兼士、孙伏园等20多名著名学者南下厦门,几乎是“半个北大”迁到了厦大。


而鲁迅当时因为支持北师大学生被列入黑名单,周围教师队伍也有许多人攻击他。时局对他在北平非常不利。


彼时鲁迅与林语堂交往相厚。而林语堂在厦大任国学研究院总秘书。在亲友和学生们的敦劝下,在林语堂先生的力邀下,鲁迅前往了厦门讲学。


到厦大后,鲁迅开设了中国文学史和中国小说史课,还兼任国学院的研究教授。鲁迅作为进步青年的精神导师,盛名在外,每次上课,钟声刚响,教室里早就坐满了人,后到的学生只能凭窗倚墙站着听讲。



不仅文科的学生来听课,还有其他学科,厦门大学不少年轻的教员也到场,还有很多校外的记者、编辑也闻风而至,场面蔚为壮观。


不过,这种状况没能维持多久。在北平受人排挤,鲁迅到了厦大,发现气氛还是很不对。这个学校也一样排斥异己之风盛行。


当时的校长林文庆是个尊孔派,他开口不离孔子,并把《大学》中的“止于至善”当做校训,以“人人为仁人君子”作为培养学生的宗旨,鲁迅对此颇为反感。


除了与校长不对付,鲁迅在厦大也遭遇着人际关系危机。国学院里有几个“现代评论”派的人物,是刚从北京来厦门任教的,公开宣称只佩服胡适、陈西滢,代表人物就是历史学者顾颉刚。


在北京时这些人就与鲁迅矛盾重重,如今如影随形,让鲁迅不快。



另一个矛盾是大学管理层对鲁迅的态度。厦大是靠理科起家的,经费、校舍资源等都向理科倾斜,国学院兴起后,分去近一半的研究经费,让厦大教务长兼理科部主任刘树杞等人难以忍受。


于是,刘树杞就利用自己掌管财政之便,在校长林文庆的秘密授意下,向鲁迅发难,几次逼鲁迅搬家,最后一次,居然让鲁迅搬到了厦大的地下室居住。


据传鲁迅屋子里有两个灯泡,刘树杞都以节约电费为名摘下一个,这件事情把鲁迅气得够呛。


鲁迅忍无可忍,终于决定离开厦大。


即便在这样的环境下,不到半年的时间里,鲁迅在厦大依然写出了大量的文字,其中我们耳熟能详的回忆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成为不朽。


如今猜想,鲁迅初到厦大,学校建筑应该还处于方兴未艾的阶段,人际关系又不好,所以他对厦大的记忆是冷漠的。


不过厦门大学却深以这位文坛巨匠为荣。


作为当时的文艺大咖,鲁迅到哪里都是人气爆棚,尤其在进步青年中吸粉无数,去世后更享有了崇高的地位。


厦门大学后来在鲁迅书法手稿中用集字法凑出“厦门大学”四个字作为校牌,相当于鲁迅给大学题词了。


游客到厦大导游都会将鲁迅题字渲染一番。不过这几个字在导游口中,演绎成一种野史,说鲁迅写书法,四个字写错两个:“门”字没有点,“学”字无宝盖,寓意“学无止境”。


这当然是导游为激发游客好奇心的噱头。书法草书笔法,何错之有?


除了高高挂起的鲁迅手书校名,提醒着来人关注鲁迅与厦大的渊源,厦大还专门为鲁迅修建了纪念馆,记忆这位伟人在厦门留下的点点滴滴。


不过这次因为进不了校园,我们此次也无法瞻仰了。虽然没如愿进厦大校园,但在厦门期间,我还是把鲁迅与厦大的恩怨捋了一遍。


说完鲁迅,不得不引出厦门另一个引以为傲的名人——林语堂。


我知道林语堂,最初是读他的小说《京华烟云》、《苏东坡传》。后来又知道他还主持编撰过《林语堂当代汉英词典》。


上大学时老师讲过鲁迅与林语堂、梁实秋、胡适这些文人之间的一些论战,觉得他们似乎是与鲁迅站在对立面的。


后来多读了更多的传记文学与史料,发现我们以前的教学有些脸谱化了。


林语堂


林语堂在厦门大学任教的时间比鲁迅久一些。1926年前后他是厦门大学文学院的主任兼国学院的秘书,还是外文系的教授。鲁迅就是经由他的荐请来厦大的。


他后来在《鲁迅之死》一文念念不忘:“我请鲁迅至厦门大学,遭同事摆布追逐,至三易其厨,吾尝见鲁迅开罐头在火酒炉上以火腿煮水度日,是吾失地主之谊,而鲁迅对我绝无怨言是鲁迅之知我。”


可见林语堂与鲁迅并非后人想象的那样势不两立的仇敌。只因鲁迅性格关系,后来日渐疏远,留下了两人交恶的传闻。后人更是把他们上升到不同阵营的代表人物。


其实他们之间虽然观点不同、文章相伐有之,但前面提到的几位老兄还是挺佩服鲁迅辛辣的文笔与犀利的思想。

由于历史原因,林语堂的“地位”是难以与鲁迅相提并论的。所以在厦大,鲁迅专设有纪念馆,林语堂则是个纪念室,据说规模也小得多。好在鼓浪屿小岛上,另有林语堂故居,多少也是种弥补。


上天让两位文坛巨星与厦大结缘,厦门大学幸甚之至,厦门幸甚之至。



厦门还有一个引以为傲的本土名人。她叫林巧稚,出生在鼓浪屿,也在鼓浪屿上学,读到高等女子师范,算是“鼓浪屿之女”。


师范毕业后林巧稚离开鼓浪屿入厦门女子师范任教。1921年,林巧稚考入北京协和医科大学,从此离开鼓浪屿,离开厦门,踏上了南丁格尔式的奉献人生。


林巧稚后来成为北京协和医院第一位中国籍妇产科主任,首届中国科学院唯一的女学部委员院士。她一生未婚未育,却亲自接生了5万多婴儿,被尊称为"万婴之母"、"生命天使"。


1983年春,林巧稚在协和医院逝世。遗嘱之中,她将个人毕生积蓄3万元人民币捐给医院,骨灰撒在故乡鼓浪屿的大海中。“鼓浪屿之女”魂归鼓浪屿。



林巧稚后来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这也是鼓浪屿和厦门人的荣耀。鼓浪屿岛内设有林巧稚纪念馆。


好了,走马观花,记下在厦门这几天了解到的一些浮光掠影,对厦门印象不错。


厦门,因为有这些名人走过,而有了活泼的灵魂;而这些名人也因为与厦门有缘,而更增添了人性的光辉。 这就是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吧?


如果你觉得离幸福还差一点点,就去趟厦门吧。

那里,四季花开;那里,你可以面向大海。


零度线教育——知非爸爸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厦门岛外的澳头村,古老渔村融合... 厦门曾厝垵,这个昔日小渔村已经成为来厦门旅游的打卡点,几乎和鼓浪屿、沙坡尾、厦门大学地位并列。二十年...
如果一生一定要去的这个地方,那... 北纬21度的云南,有着热带雨林的额外馈赠,同纬度上的版纳为这里增添了一块绿宝石般的热带雨林,让南方以...
沙坡尾,这家餐厅菜好景美,搞不... 芸海雅苑在沙坡尾吃堡的6楼,底下就是超级大的停车场,停车巨方便,270度的无敌海景观景视野,双子塔、...
回到旧时光 几条街巷、老厝的茶香老剧场、文化公园太多太多源于这座城的闲适、从容又被浸润、淡化停留在印象里的模糊又...
抗冻还得是东北菜,热气腾腾的东... 熟悉厦门的朋友们都知道,明发商业是个特别的存在,宵夜集结地,吃饭到这儿,上百家餐饮店任你选,【何记老...
相约私厦里 邂逅闽南宴请新地标 私厦里由厦而生,味入闽南,以精致纯粹的方式烹制出地道的闽味佳肴。闽南宴请新地标的私厦里,取材有讲究,...
阿季酒食,季时行乐,闽南人爱的... 厦门人的夜生活其实很简单,找家舒心的小馆子,呼上三五好友,点上称心的酒配,不一定是大鱼大肉,酒饮佳酿...
渔村蜕变,集美学村,百年蜕变 约上小伙伴来这片人文圣地逛逛感受厚重的历史气息探寻村落的发展与变迁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百年前...
去学校边上找吃的准没错,这家社... 让我有点意外的是它这回开到杏林了,位于杏林村口。位置很显眼,集美工业学校边上的斜坡上去就能看到,独栋...
厦门明发这家海鲜餐厅,16年老... 一楼是简洁明了的海鲜池,和全开放式的厨房,陈列着餐厅用的食材还有酱料,完全地透明和公开,对于餐厅而言...